武威市黄花滩生态移民局
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东北部的戈壁滩上,一座座崭新的移民社区与成片的日光温室交相辉映,这里曾是干旱贫瘠的荒漠,如今已成为6.24万生态移民的新家园。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典范,武威市黄花滩生态移民局通过系统性工程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在祁连山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的交汇点上,书写了生态移民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时代答卷。
移民搬迁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之路
黄花滩生态移民工程始于2012年,针对古浪县南部祁连山高海拔贫困山区生态恶化问题,将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生存条件恶劣的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整体搬迁。这项工程不仅是人口的空间转移,更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移民搬迁后,原居住地实施退耕还林、自然封育等措施,累计恢复生态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升。
搬迁过程中形成的"整乡搬迁+集中安置"模式具有创新价值。以干城乡、新堡乡为例,通过"补助+易地扶贫贷款+自筹资金"的组合政策,实现3.1万户13.48万人的有序搬迁。这种规模化安置不仅降低基础设施配套成本,更通过集中管理有效解决移民适应期的生活困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时强调的:"要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黄花滩的实践验证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辩证统一。
产业培育与就业保障的多元路径
为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态移民局构建了"3+X"产业体系:即以日光温室蔬菜、养殖暖棚、劳务输出为主导,云朵玫瑰、沙漠桃等特色种植为补充。2024年数据显示,安置区建成日光温室8193座、养殖暖棚2.57万座,食用菌产量占全省首位,形成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
就业帮扶机制呈现立体化特征。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输送2.3万人次外出务工,开发公益性岗位2120个,设立46家社区工厂实现家门口就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技能培训+创业扶持"模式,如绿洲人力资源市场免费开展烹饪、种植技术培训,配套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培育出纳百川农牧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585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社区治理与后续扶持的创新实践
移民局创新"党建+自治"双轮驱动治理体系。成立62个基层党组织,构建"党总支+村委会+小区党支部"管理框架,同时建立道德积分制、文明股分红等激励机制。干城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通过"铭记-蝶变-感恩-逐梦"主题展陈,强化移民群体身份认同,2022年文明家庭创建率达68%。
后续扶持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2024年投入493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升级,承接6.05亿元政策性贷款建设智能温室等现代化项目。越海现代智能温室项目引入荷兰环控系统,使串收番茄亩产提升至传统种植的8倍,农民工月均收入突破4000元。这种"科技赋能+资本介入"的模式,为移民区产业迭代提供新动能。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提质升级
投资50.91亿元实施的76项民生工程,彻底改变移民生存条件。黄花滩移民区水厂实现双水源联网保障,日供水量达1.5万吨;建成12所标准化学校、52个卫生室,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至99.8%。2024年启用的富民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创新"集中照护+社区辐射"模式,服务覆盖1070名老年移民。
生态补水工程体现战略远见。针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匮乏现状,实施引黄济石工程年调水1.54亿立方米,配套建设调蓄水池21座。这项投资35亿元的水利工程,既保障移民生产生活用水,又为3.2万亩经济林灌溉提供支撑,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黄花滩生态移民局的实践表明,深度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系统思维。通过"生态搬迁-产业培育-社区重建-设施配套"的四维联动,不仅实现6.24万人的命运转折,更探索出干旱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范式。未来建议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一是建立移民发展基金,破解产业升级的融资瓶颈;二是构建数字化治理平台,提升公共服务精准度;三是开展碳汇交易试点,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收益。正如移民李应川在入党申请书中写的:"从山上到山下,我们搬进的不只是新房,更是奔向幸福的新起点"。
article {
max-width: 800px;
margin: 0 auto;
line-height: 1.8;
padding: 20px;
font-family: "仿宋", sans-serif;
h2 {
color: 2c7a53;
border-bottom: 2px solid a3d8b2;
padding-bottom: 8px;
margin: 30px 0 15px;
p {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5px;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