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的海外留学生数量的持续增长?
近日一则澳洲新闻显示“澳洲留学生突破51万,中国留学生增长31%”。该条新闻引发了一定程度的热议,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其实从这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而且是不可逆的。
其实说“留学生良莠不齐”、“留学文凭作用越来越小”都可以用这个来解释。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以前在国内“出国留学”这种事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只有家庭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够出去,而更早一点甚至必须要动用国家的力量才能出去,所以说在以前这是一种小圈子内部的文化,属于精英文化的一部分,被捧得很高也很自然,海归那就是人上人了。
但是现如今有明显的不同,各项政策的出台和费用的降低,让教育的国界开始模糊化,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接受教育。
举个例子吧,十几年前在国内不同的省份经历小学中学大学,你并不会感觉到不适应,因为全国各地价值取向是一样的,衡量标准是一样的,所以没什么影响。
而现如今,新一代的学生可能在中国读的小学、美国读的高中、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亚读的大学,他们也不会感觉到太大的异样,因为价值取向开始趋于统一。
那么就要讲到第一个要点了,教育的价值衡量标准开始被整合。
在清朝的时候他们是怎么选择留洋生的呢?是先用清朝国内的筛选标准筛选了一遍,这种筛选说到底,虽然对留洋生培养过现代的学科,但是核心价值还是四书五经的那一套。然后把这些人送出去,而当时外国的学校是不认可清朝的这个价值标准的,于是管你在清朝成绩优劣,便用自己的价值标准进行统一培养,说白了就是收钱办事。
即使到了20-30年前,这种现象依旧存在,很多外国的高校是不接受中国高考的成绩的,你要申请就需要去考很多东西,要绕很多弯子。
说到底这是一种价值衡量工具的不均等。
但是这种情况到现代出现了明显的改善,很多国外的高校开始认可高考和国内的一些社会活动,让留学变得更加便于申请。而同时国内对洋文凭也逐渐由过度捧高渐渐的收回到了正常的位置。对价值的整合助推了教育的全球化。
在教育上国界彻底模糊,所以就像在国内不同省份读书一样,可能存在分数线差,但是根本的价值体系不一样。
二、不可思议的教育全球化及其原因
比如说我们看自己的大多历史书籍,尤其是反思中日甲午海战的,我们就会发现经常会有作家反复的写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是如何如何“重视教育”
其实早些年间教育这个事情一直以来都被写进了国家的硬实力里面,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比较私密的事儿,一般都是允许外国人去学习,但是对规模和内容都进行了较大的限制。而且一般都不会主动跟留学生的价值体系接轨。
这个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以前的留学情况相当于是个“朝贡体系”,“你既然来朝拜,我就收纳你让你尝点甜头”。
但是有一点却很特殊,那就是一旦留学生培养完成,你想脱离留学国更是难上加难,这样的故事有很多。留学国经常会限制优秀毕业生和教授离开。但是现在基本都不存在了,至少大部分的学科已经基本放开,除非是尖端的和国家核心产业直接对接的工作。
这种不开放是消失了吗?不!没有!它没有消失,而是转移了,而这就是现如今教育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转移?转移到哪?转移到公司。
以为以前大学是知识的集中地,你基本可以在大学里学到绝大部分的知识,到社会里运用知识而已。
现如今的教育真正核心的知识开始分布到一个个成熟的公司体系里面,公司掌握着大量的专利权和独有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像腾讯、谷歌这样的公司。而大学做的相当于是一个铺底的工作,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的核心知识体系其实开始转向大公司,真正的产业前沿也在尖端的企业。
就像以前我们会看到xx教授在美国教书,美国不允许他回国。
现在我们则是经常看到xxx谷歌工程师想回国任职,被告上法庭判定不准回国。
三、教育全球化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时间会改变我们的观念
18世纪开始贸易的全球化已经搭建起雏形,只在本国贸易商人开始模糊国与国之间的国界,走向世界贸易。19至20世纪信息的全球化开始构建,信件开始去到不同的国家,各国的邮政体系开始对接与完善,而网络工具更是将这一切推到了更高潮。
到如今教育的国界已经模糊,一种新的受教育和生活的方式正在成型。
就像在前文说的,你可以在中国读小学、美国读高中、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亚读大学。而这也将会成为一种常态。
这是一件好事,而第一批走向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也将借此取得许多的优势,因为用这种方式去生活你的圈子将是遍布世界的,而不是像以前只是说在国内的各个省都有朋友。
而备受吐槽的留学生良莠不齐,也正是这种模糊化的结果,以前是只有精英才能留学,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大众的生活方式,自然或好或坏的不同面孔就会出现在世界各地,这不是一件坏事只是我们的思维没有拧过来。
我们或许会不适应,就像是最开始马车司机也无法适应汽车司机一样。
但是时间会改变我们的观念~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