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香港人如何看待香港已经沦为二线城市的说法
我理解作为一个香港人看到这个问题的心情一定是很复杂的。我只是说点我看到的事实。
首先是经济层面: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香港的GDP都是领先于新加坡的,无论总量还是人均。
如今,两者皆非。
作为两个定位差不多,经常被拿来比较的城市,新加坡这几年的发展领先了香港太多。
确实,香港依然还有他独特的文化优势。
但是曾经傲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优势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倒是澳门回归后搞得风生水起,
GDP增长了557%,人均9w多美金,仅次于挪威,卢森堡,卡塔尔。
和内地相比,北上广的GDP已经超越,深圳非常接近,且增速快于香港。
然后是文化娱乐艺术层面:
香港电影自无间道系列之后的衰落是可见的,除了警匪片之外都没什么亮点。
本地电影还是靠那么几个老面孔撑着。
无论是演员还是导演都出现了断档。
歌手的断档比演员更严重,四大天王后继无人。
靠着陈医生一人撑台面。
曾经红磡体育馆是所有歌手的梦想,如今鸟巢大有取而代之之势。
此外,香港的产业头重脚轻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直接影响到了香港大学的学科竞争力,除了金融,无论是港大还是港科大的理工科都没傲视亚洲的资本了。
虽然说大学排名算个屁,但是港大对于内地学生的吸引力正在迅速消退,对于教师的吸引力也在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目前,香港仅仅是衰落,对比的对象是巅峰的自己,并不是说已经掉落神坛。
但造成这个的原因是回归吗?当然不是。
哪怕香港不回归,只要中国开放了,资金,技术,人力就会被抽调到内陆的这个大市场。某种意义上来说大陆的不完全开放其实延缓了这个趋势。
这几年内陆的快速崛起让香港取得的进步优势显得微不足道。
曾几何时,港人对陆客也曾笑脸相迎,热情有加。现在想想,大概更多是出于一种对于弱者的同情和怜悯吧。如今,随着大陆人民的富裕,他们通过自由行的方式把一种内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势的输出到了香港。让习惯了自己生活节奏和文化的香港人感到了不适应,进而产生了排斥。
为什么我在香港耳边全都是普通话?
为什么你们吃饭要大声说话?
为什么你们在地铁吃东西?
为什么你们吃了麦当劳不收盘子?
为什么你们要来买一大堆奶粉?
也许那些观光客们也根本没意识到国内餐馆吃饭热热闹闹的挺好,但是香港不是。
国内出差你把当地超市买空了也无所谓,但是香港不行。
国内的麦当劳不用自己收盘,但是香港不是。
与其说是没素质,不如说是生活观念的差异。毕竟大家成长的环境不同。
不否认确实有素质低下的一部分人,
不过小部分人的行为被放大到了代替整个中国大陆人的形象是不合适的。
在很多香港底层民众的意识中,他们依然眷恋那份大不列颠的余晖,认为自己就应该比大陆人民高尚,知礼。
其实呢,新一代的中国大学生无论是国际视野还是个人修养都不输香港的大学生了。
很多香港大学生依然是把GCD等同于中国。
而中国大学生们在公知的教育下反而完成了对于西方民主的基本认知。
为什么我要说一下陆港矛盾,
因为对于香港来说,作为一个金融中心,以服务业为主的地区,
稳定压倒一切。
这个理论不是我说的,荣耀属于李光耀先生。
为什么当时外国金融机构选择了香港,而不是班加罗尔,不是曼谷或者河内?
答案不言自明,因为中国。
看看最近的恒生指数,如过矛盾继续下去,资金只会进一步的外逃。
虽然说最近中央的政策对于内地有所倾斜,但是香港毕竟还是亚洲金融中心,
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有着发达的基础建设和完善的法制体系,
短时间内这些优势不会被取代。
基本属于自己不做死就不会死,但是香港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对此持保留意见。
对内来说,上海在政策以及和内陆的联系方面有更好的优势。
对外来说,新加坡,迪拜都对亚洲金融离岸交易中心这个头衔虎视眈眈。
所以香港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并不是高枕无忧的。
中国不是当年那个连八佰伴都没有的中国了,香港也不是艾敬歌声里那个“他可以来沈阳,我不能去香港。”的花花世界了。
现今的香港应当明确自己的定位。
像以往那样凭借政治上的特殊性躺着赚钱对于现今的香港太不现实了。
敞开门户拥抱资本的同时,也要做好接受冲击的准备。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