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裁员范围扩大,内卷之下如何为家庭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最近,关于腾讯裁员的信息又多了起来。
不少人说,自从2022年以来,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就进入了寒冬。
微软因为通货膨胀要为员工加薪。在大洋彼岸的这一边,国内的头部互联网企业却裁员的消息满天飞。
什么原因呢?所有公司的裁员,对外都是政策的业务调整,模板都是现成的,真的是因为疫情日子不好过吗?
国内互联网巨头齐齐裁员,原因几何
不止是腾讯,其他公司也在裁员,在这个疫情节骨眼上,互联网达产集体裁员,乍一看给人感觉都是疫情惹的祸。
其实还有另一层原因。以往裁员大家是有负担的,因为“裁员”这事传到社会上可能会导致舆论上的巨大压力,所以公司往往能不裁就不裁。
到了今年不一样了,大家都在裁,社会上也就不再把裁员这事当新闻,于是各个公司开始放心大胆地裁,借机砍掉了不少没什么前景的项目。
第二方面的原因。我们先来总结一下,这些头部互联网公司早期都是怎么起来的?主要有两个步骤:一是“大量模仿”,二是建立庞大的用户群体。
基于这两点,通过“物美价廉”和“薄利多销”,赚得盆满钵满,但说来说去,创新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些互联网巨头们也到了瓶颈期,产品的吸引力开始骤降。
且这两年来,国家开始关注扩张和垄断,开始规范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业主的重轴在游戏方面的,如腾讯,便难再施展拳脚。
第三个方面,居民娱乐消费不足,是导致裁员的直接原因。
实体萧条,自然会导致居民的消费能力下降。
消费能力下降,针对“娱乐”消费的购买力就变弱。而娱乐,恰恰就是包括腾讯在内,很多互联网企业的生命线。
你看最近传出的消息,腾讯裁员方向针对什么游戏啦、体育啦,等等。这就是在社会消费能力较强时才会涌现出来的“娱乐”需求。
而并非关于生存需要。
过去这些年,正因为整个国内经济冉冉升起,人均收入稳定提升,社会也没有特别大波动,所以公众消费能力是在上升阶段的。
如果将时间回溯到2020年初疫情刚爆发时,对于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娱乐产业是利好。因为毕竟比起出门买买买、吃吃吃搞剧本杀等开销,几十块钱的会员,一款不算太贵的皮肤更划算。
可疫情发展到今天,公众可支配收入是肉眼可见地缩水,消费自然降级。
一方面,大家手头的钱都要用来买基本生活物资(以及偿还贷款)了;另一方面,消费信心遭遇重挫,谁也不敢轻易将钱用在“非刚需”的娱乐上。
市场需求没了,这些互联网企业的部门当然也就不具备存在价值,大厂裁员,也是特殊时期“顺势而为”罢了。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普通人怎么做?
几年前,很多从名校毕业的优秀才子纷纷跻身大厂,就连普通院校毕业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去考老师、公务员这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工作。
但这几年,风向明显转了。
985毕业的都去当网格员,博士毕业生都愿意去小县城当一个小小的公务员。“铁饭碗”、安稳不再被人嗤之以鼻,反而大家纷纷向这些岗位进发。
同时,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将首次突破1000万,数字达到惊人的1027万人。
一边是大厂在一波接着一波裁员,一边是即将毕业的千万大学生,拥挤的就业人群,让原本就不多的就业市场显得更为稀缺。
前不久,智联招聘发布了一份业绩报告:单日求职人数突破500万,单日求职量突破1600万,流量连续4日突破历史记录。
这份“喜报”的背后,是数百万人的忧愁。
国家也在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但念了那么多年书,又有多少人真的甘心再回到一个小县城,干着一份本身不创造什么价值的工作呢?
对于30岁左右或以上的中青年来说,有房贷要还、孩子要上学、家庭要养,他们不得不拼命寻找工作。
但不稳定的环境,又能给到家庭多少保障呢?
前段时间就有消息传出,杭州等地法拍房明显增多。
究其原因,大抵是以前在大厂工作的高收入青年或中年,在裁员的浪潮中未能幸免,失业后无力承担在收入高峰期买下的房子的贷款。
在这波浪潮下,有的趁着自己还没到35岁,转向考公考编之路,谋求稳定的工作。有的选择降薪去中小公司,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外包公司。
轻叹一声之后,大家还得积极并努力地生活。
以下,跟大家分享几点感想。
1、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努力工作。
努力比不努力,更能保住工作。
比如同样是IT行业,都有35岁危机,但为什么总有人能脱颖而出,甚至能在这个行业干到四十多甚至是五十岁呢?
无他,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专业方向走到底,最好做到杰出,有贡献,公司自然离不开你;第二条路是管理方向,能做管理带团队的IT从业者,即使从大厂被裁了,小公司依然欢迎你。
2、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是永恒的真理。
很多在起跑线上差不多的同学,十年后,二十年后,距离会差得很远。
比如高中毕业时考上了什么样的大学,本科毕业后是否继续读研,出来工作后进入了什么样的行业,在哪个城市,后来又与什么样的伴侣结婚……
人生都是一环扣一环,老话常说因果循环,种什么花结什么果。
在人生的岔路口,常常有人发愁: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孩子,要不要换工作,甚至是:要不要润。
另一部分人则会稳定很多,或者说果断很多,人生按部就班,该结婚就结婚,该生孩子就生孩子,甚至是,该创业就创业。
别人烦恼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都与他无关,因为他早已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办理了第二身份,做好了两全的准备,也就拥有了更多的人生选择权。
因此,拆掉“思维里的墙”,积极去接触、了解其他领域,努力提升自己,同时把视野放宽,多去尝试其他的可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未雨绸缪,尽早开始规划。
不少人以前跟风办理的身份,危机来临的时候就成了另一个出口。
如今,如果你想再给自己的人生准备一个Plan B,办理一个海外身份,并不是什么难事,就当是为了投资孩子教育,给自己的事业一个逃离“卷”的机会,为家庭上一道保险。
你今天办的这件“小事”,未来就能给家庭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世界那么大,原本就不必囿于一方土地。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