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知名项目

这国总统在社交媒体上被疯狂艾特,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近推特上突然多了许多晒娃的内容,所以一阵风过后,整个推特的画风都是这样的:

  哈佛大学博士 (2010)、哈佛大学 (2002)、宾夕法尼亚大学 (1998)。自愿选择生下八个孩子。

  

  拥有10个孩子的高学历妈妈。亲爱的总统先生,你是看不见这些来自上天的礼物的。

  

  当然,还有晒妈的:

  我的母亲拥有瑞士弗里堡大学的博士学位,她生了8个孩子。

  

  所以这是什么情况?这难道是一种新潮流。

  一群妈妈贴出自己孩子的照片和自己的高学历证明,开始发到社交媒体上。现在已经不流行摔倒炫富开始流行晒娃了吗?西方人都这么赤裸的吗?

  小编又一次感觉自己落伍了。好不容易搞清楚了炫富摔是怎么回事,怎么风头说变就变。

  当然,这件事最受伤还不是感慨跟不上潮流的小编,而应该要数法国总统马克龙了。

  因为所有晒娃的推特后面都跟着他的名字。

  一遍又一遍。

  没错,这些高学历妈妈晒娃的同时,顺便艾特一下法国总统。大家可以算一下马克龙的心理阴影面积,点开推特发现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晒娃话题,并且每天都有新内容。

  所以作为法国总统,他做错了什么?以前他不应该出现在青年政治家、法国领导人、新生政治力量这类高大上的话题上吗?现在居然变成了晒娃话题。各种各样的学历证明和各种各样的娃。

  法国总统不要面子的吗?

  

  #postcardsforMacron#(#给马克龙寄明信片#)从这个话题从今天九月开始到现在一个月过去了,话题下的推文依旧在疯狂的增加,各种各样秀学历和孩子的推文就出现了,如今已经有近万条推文。

  至于马克龙为什么会被这么针对,原来是祸从口出。

  作为非洲大多数国家曾经最大的前宗主国法国,马克龙近来也非常在非洲事务上发表自己的言论。总的来说这位年轻的政治家一直试图提高法国在非洲的影响力。

  所以任期内发表了超多关于非洲的演讲。

  包括但不仅限于:

  “我要让法语成为非洲的主导语言”

  “我要让非洲人在非洲成功”

  反正怎么有争议怎么来。

  好吧,这一次他又因为非洲话题不小心捅了马蜂窝,今年9月,马克龙参加盖茨夫妇举办的“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活动,并在活动上发表了一篇演讲。

  

  然后就做了大死。

  让我们来看下英国《卫报》对这事儿的报道吧:

  据英国《卫报》的报道,马克龙在当天的演讲中提及非洲女性的受教育问题。他表示如果非洲女性能接受更多的教育和计划生育,她们就会选择少生孩子,建立规模较小的家庭。

  “如今,非洲没有受过教育的成年人中有63%是女性,这是两性不平等的根源。‘选择性生育’是我们在解决非洲人口问题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

  马克龙指出,因为一些国家认为女孩们所拥有的权利与其他人不同,所以很多女孩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是不能接受的。

  引起争议的是他在演讲中举例的这几句话——

  “非洲女性就是因为没文化才生了一堆孩子结果日子越过越穷。不信的话,你找一个受过良好教育、还生7、8个甚至9个孩子的妇女给我看看?或者是一个10岁辍学12岁就结婚的女孩?”

  然后,晒娃就开始了。毕竟,你说找不到一个受过良好教育、还生了7、8个孩子的妇女,所以你当我们不存在吗?

  不止如此,更有人直接开怼马克龙:

  “反正有那么多的新移民,足够填充整个法国了,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孩子。”

  大家开始以马克龙为话题,晒出自己的生活,那些拥有高学历,但是依旧选择生许多孩子的母亲开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回怼马克龙的不当言论,渐渐的化为一种无声的反抗,对政治家的,也是对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的反抗。这种反抗作用在大众媒体上,由一张张的图片和简短的文字构成,这些图片有的来自美国、来自墨西哥、来自欧洲、来自拉美、来自加拿大。

  你很难想象这种现象,仅仅是因为一句话,一个总统在一个非正式场合的演讲。

  他们在不约而同的维护一种东西,一种有价值的东西。

  或许这就是民主所谓的良性互动,一群身份或高或低,在不同职业的一般人,在要求统管一个国家的总统为他的言论负责。

  所以即使是从整体社会趋势上来看,马克龙说的并没有问题。

  在生活成本逐渐走高的今天,对于一个高学历家庭的理想状态就是一对丁克夫妇,拥有双倍的收入,没有孩子,不负担养育成本。是的,这就是一种已经出现的社会现象,“丁克”是大部分精英家庭的现状。

  但是还是有如此多的人,自觉的形成了洪流来反驳马克龙。

  是的,在那个大洋彼岸已经不能被称为列强的国家里。

  没有谁能够去指导别人怎么生活,即使你是总统。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种生活选择。”这是牧师在礼拜中常说的话,也成了铭刻在欧美文化中的一条信条。

  每个家庭之间都应该互相尊重,无论是选择丁克还是选择多子。这只取决于偏好,不取决于身份的高低或者正确与否。所以马克龙的话成了冒犯,即使他说出的是一个现象,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

  因为他用想当然的态度,否定了一些价值,也否定了一些人,也否定了属于一个家庭的选择。

  这种对生活选择的尊重是难得的,就像金子一样在闪闪发光。

  应该说如今做到这一切,得益于他们的社会环境。

  他们给予每一种想法以宽容,他们觉得应该尊重那些多子的家庭,同时也应该尊重那些丁克的家庭,就像他们觉得应该尊重那些来自欧洲的家庭,也应该尊重那些亚裔家庭一样。

  是的,如今的这件事,他们做的不仅仅是在怼一个位高权重的总统,也是在维护这种宽容,维护每个人选择生活方式的宽容。

  我想这种宽容也赋予了他们很多。

  记得之前和一个中学的外交沟通,他说在西方的教育他们不会要求孩子一定去学什么,一定去做什么,也不会画上一条明显的边界和无数的禁区,除了那些极端违反道德的,他们在一个百无禁忌的社会中长大,并各自开花,所有的成年人们共同在维护一个对于孩子来说宽容的环境,让孩子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因为那是属于他们的异想天开的年纪。

  “如果他们想要什么,我们不会禁止,我们会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我们不会要求他一定要读多少书,学习多高深的课程,我们希望他们做的是找到自己的天分与价值。”

  我想,大部分的西方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于是才会有十几二十年后他们开始变成各种各样的人,拥有各种各样的爱好,并将这种维护传递下去。

  所以我们才会经常看到各种各样感觉到不可思议的油管视频,并开玩笑称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这么少的原因,他们在我们还在埋头苦读一样的书的年龄,他们玩着我们不敢玩的,做着我们不敢做的。

  一个14岁的美国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搭了一个超大的线圈,实验电流对磁力的影响,而一个同样14岁的中国孩子依旧在抱着课本背诵教条,或许中国的孩子更能熟背电磁学的公式,但是他却无法看到超大线圈里电力生磁的震撼。

  我们在不同的环境成长,所以等到我们和他们都老的时候,也自然形成了两派光景。之前看到一个新闻,两个德国老人翘掉养老院去听全球最大的重金属演唱会。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在看另一个世界,因为我们能够清晰感觉到那样的生活不属于我们。

  其实之前看到那个新闻,我就在想,我老了能干什么?或许也就是下下棋,打打牌,跳跳广场舞罢了。

  或许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无论处在什么年龄阶层,生活都应该是百无禁忌的,可能一个七八十岁的人也会玩滑雪或者高空跳伞这样听起来像是只属于年轻人的运动。曾经推特上就有一个美国夫妇,六七十岁的人了,开着哈雷,扛着音箱计划横跨整个美国,虽然因为身体原因旅行到一半之后被迫中止了旅行,但是我想他们虽然有遗憾但是也是快乐的。

  可是我们呢?随便走进一个公园,我们都能看到老人在下棋打牌唠嗑。

  我们似乎总是会觉得他们那一代人没有个性。

  直到后来一次偶然我才知道,这些老人极有可能曾经也可能是非常激进的青年,他们年轻的时候可能读普希金的诗,读契科夫的小说,骑着自行车在大院的球场里打球,闲余时就在茶房聊苏联和美国的事儿。

  你很难把这些极有可能出现在他们记忆中的场景,联系到今天他们的样子。

  一直以来在中国生活,每个年龄层似乎都有一个框架,不允许这个年龄层的人越界,而我想这种框架或许在某些时候确实保障了我们的安全,但是同时也消磨了我们的个性和爱好,时间一长,让我们愈发千篇一律,并否认所有跟自己生活方式不同的人。

  马克龙这件事或许便是揭露了西方人的生活态度。

  即使你是总统,你也不能指导我去怎么生活,因为生活的选择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权利,我们尊重它,维护它,传递它。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