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山水库移民村张家屯村
在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有一个名为张家屯的村庄,它的命运与一座水库紧密相连。六十多年前,随着峡山水库的建设,这片土地上的百余村庄被划入库区,成千上万的村民含泪告别祖屋,张家屯便是其中之一。如今,这座曾经的移民村不仅完成了从“故土难离”到“新土扎根”的蜕变,更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谱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站在村西头的现代农业大棚旁,春雨浸润着整齐的猕猴桃架,村民宿瑞贞笑着说:“现在日子有奔头,土地流转了还能在家门口打工。”这句话背后,藏着半个世纪的迁徙史与三代人的命运交织。
历史记忆:从故土难离到新家安顿
1959年,毛泽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响彻全国,峡山水库工程正式启动。根据《尘封中的往事》记载,当时库区涉及昌邑、安丘、高密三县百余村庄,张家屯所在的安丘县东邵村也在淹没范围内。四岁的移民后代回忆道:“装满木头的大解放车厢里,娘用胳膊紧紧搂着我,她的发髻被风吹得凌乱,眼睛红肿着说‘故土难离’。”这种集体记忆成为移民一代最深的情感烙印。
搬迁并非简单的物理位移。据《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显示,初期移民安置存在“重工程轻民生”现象,张家屯村民曾经历三四户合住三间房的窘境。村民李守彪回忆:“那时候种地不挣钱,越干越没劲,想致富没门路。”这种生存困境持续了整整两代人,直到2017年扶贫项目落地才迎来转机。
脱贫之路:从贫困村到产业兴
2016年,山东省将张家屯列为省级贫困村,一场精准扶贫攻坚战拉开序幕。郑公街道争取150万元扶贫资金,建设阳光大棚、乡村旅游和光伏发电项目,形成“土地流转+务工收入”的双重保障机制。宿瑞贞家的4亩地流转后,夫妻俩在园区务工年收入突破7万元,较之前增长14倍。这种“造血式”扶贫让62户贫困户在2020年全部脱贫。
产业振兴不止步于脱贫。驻村书记牛伟国引入猕猴桃种植技术,打造“大圈猕猴桃”品牌,通过抖音电商和采摘节实现亩产值万元。村民王建国告诉记者:“去年我家3亩猕猴桃卖了4.8万元,加上合作社分红,收入比种玉米多了十倍。”目前全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达200亩,形成“种植-加工-旅游”全产业链。
生态转型:从水源地到绿富美
2018年峡山水库升级为省级战略水源地,这为张家屯带来新机遇。水库蓄水量增加2亿立方米,形成区域小气候,潍河河道生态修复使地下水位回升3米。村民张建军指着村口的湿地公园说:“以前这里堆满垃圾,现在成了白鹭栖息地。”生态改善直接带动乡村旅游,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1.2万人次,农家乐户均增收2万元。
这种转型背后是发展理念的革新。正如《中国水库移民政策与实践》所述,新时期移民政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效益并重”。张家屯建立的垃圾分类处理站,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村集体还利用光伏收益设立生态保护基金,形成“主导+村民自治”的环保体系。
文化重构:从移民村到乡愁IP
在物质生活改善的文化认同成为新课题。村史馆里陈列着移民携带的老门板、族谱和农具,这些物件承载着集体记忆。80岁的王秀兰每周在文化礼堂讲述搬迁故事:“当年拆房时,我把梁柱编号保存,现在这些木头成了村牌坊的基座。”这种文化自觉催生出独特的移民文化景观。
数字化手段助力文化传承。村委会开通抖音号“张家屯时光”,发布老人口述史视频获10万+播放量。大学生村官李敏开发VR移民体验项目,让年轻一代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返”淹没前的东邵村。这种创新传承方式被《三峡移民新十年》研究者称为“数字乡愁”。
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的多维挑战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挑战依然存在。研究显示,移民村普遍面临“代际发展断层”,年轻劳动力外流导致特色产业后劲不足。张家屯虽引进电商培训,但45岁以上村民占比达62%,数字技能普及任重道远。猕猴桃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品牌溢价能力有待提升。
对此,山东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建议:一是建立移民二代创业基金,吸引青年返乡;二是发展预制菜加工延长农产品价值链;三是与峡山水库文旅资源联动,打造“移民文化-生态观光-农耕体验”主题游线。这些举措将助力张家屯从“脱贫典范”迈向“共富样板”。
回望张家屯六十载变迁,从被迫迁徙到主动求变,从生存挣扎到生态共赢,这座移民村的蜕变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微观缩影。正如村民宿增田所言:“我们现在不仅要过上好日子,更要留下绿水青山和文明乡风。”在库区波光与产业园区交相辉映中,张家屯正书写着新时代的移民故事——这里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安置点,而是承载着乡愁记忆、涌动着发展活力的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