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启示录
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是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的关键环节,其成效直接关系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与社会稳定。结合近年来各地的实践经验和政策探索,可总结以下启示:
一、政策体系的完善: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
1. 精准动态管理
移民人口的动态管理是资金发放公平性的基础。例如,滕州市通过修订《人口自然变化管理办法》,明确核减条件(如死亡、户籍迁移等),建立年度核查机制,确保直补资金精准发放。钟山区则通过“531”项目库建设,规划35个项目,覆盖基础设施、产业扶持等领域,推动扶持资金从“直补到人”向“项目带动”转变。
2. 分层分类政策设计
依据移民类型(工程移民、生态移民、扶贫移民等)制定差异化扶持策略。如新邵县针对库区移民需求,重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打造宜居宜业的移民新村;北京后南台村利用移民资金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园,实现集体经济增长与村民就业双赢。
二、实践路径的创新:多元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1. 产业融合赋能
移民地区的产业发展需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例如,后南台村通过“飞地置业”模式,将移民资金投入异地产业园区,发展珍稀食用菌种植和乡村旅游,形成“移民+农业+文旅”融合链条。宝丰县马川新村以特色产业为龙头,推动移民从“安置”向“致富”跨越,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2. 生态与经济的平衡
移民后期扶持需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全国政协常委建议通过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科学评估环境容量,引导移民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例如,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减少面源污染,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三、治理机制的优化:协同与监督并重
1. 资金管理与项目监督
清远市通过建立移民工作专班、定期通报资金支付进度、引入第三方审计等方式,确保项目高效落地。2024年钟山区移民资金支付率达72.8%,同时规范验收流程,强化社区参与。东阳市在规划中明确“开发性移民”原则,将后期扶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强化项目全周期监管。
2. 社会力量参与
移民扶持需打破“独唱”,构建多元合作模式。例如,水利部发布的《典型案例选编》中,多地通过引入企业投资、合作社运营、移民入股等方式,激活市场活力。滕州市强调政策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确保移民群体在项目规划中的话语权。
四、多维启示:算好“四笔账”
1. 经济账:确保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长期保障,同时撬动社会资本,避免财政依赖。
2. 社会账:以移民需求为导向,化解安置矛盾,例如通过就业培训、教育支持提升移民发展能力。
3. 政治账:将移民工作纳入地方考核,强化责任落实,如清远市将移民安置与重点工程挂钩,明确时间节点与责任人。
4. 生态账: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如库区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五、未来展望:以示范引领全局
典型案例的推广是推动移民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水利部编纂的《典型案例选编》收录了85个案例,涵盖产业扶持、美丽家园建设等领域,为各地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衔接(如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科技赋能(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文化融合(保留移民乡土文化),构建移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移民后期扶持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缩影。唯有政策精准、机制创新、多方协同,方能书写移民群体“安居乐业”的新篇章。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