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移民社会学教授
在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的版图中,中山大学因其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创新实践,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移民与族群研究的学术重镇,该校的移民社会学教授群体以跨学科视野和田野实践,构建了独特的理论框架,回应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文化适应与社会治理等核心议题。从周大鸣教授开创的都市人类学方法论,到黎相宜副教授聚焦的移民跨国实践研究,中山大学的学者们不仅推动了学科边界的拓展,更以扎实的实证成果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学术贡献与理论创新
中山大学移民社会学研究的核心特色在于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周大鸣教授提出的“乡村都市化”“钟摆理论”和“二元社区”概念,揭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动态流动机制。例如,“钟摆理论”通过分析珠三角地区农民工季节性迁移特征,指出其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文化身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持续调适过程。这些理论被后续学者广泛应用于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研究,成为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范式。
在族群研究领域,周大鸣突破单一民族研究视角,以珠江流域为样本构建“区域文化方法论”,强调族群互动对区域社会结构的重塑作用。其主编的《中国的族群与族群关系》通过田野案例证明,族群边界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通过语言、习俗和经济交换不断被重新定义。这种动态视角为黎相宜的“多向分层融入”研究奠定基础,她发现华侨农场归难侨群体通过跨国实践实现社会地位补偿,其文化馈赠行为既是身份认同的表达,也是资源再分配的策略。
二、研究方法与学科交叉
中山大学的移民研究始终强调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根基性作用。周大鸣团队自1991年起持续追踪“散工”群体,通过参与式观察记录广州布匹市场三轮车工的生存策略,揭示非正规经济中的社会网络构建。这种“深描”方法在黎相宜的研究中进一步发展为跨国追踪,例如对巴拿马花都籍华侨的十年跟踪,不仅分析移民个体的职业流动,还将其嵌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探讨侨汇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学科交叉的创新体现在工商人类学与移民研究的结合。2012年由周大鸣主导的国际工商人类学大会,首次将企业组织行为、市场营销策略纳入移民研究范畴。例如对深圳攸县出租车司机群体的研究,发现地域性职业聚集不仅源于传统宗族关系,更与现代企业的劳务外包制度密切相关。这种跨学科视角为理解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移民就业模式提供了方法论突破。
三、政策影响与社会应用
在应用研究层面,中山大学学者深度参与国家战略咨询。周大鸣主持的“城市新移民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提出“梯度融入”政策框架,主张通过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减少制度性排斥,该成果被纳入广东省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制度的优化方案。黎相宜团队关于华侨农场治理的研究,则推动“区别化应责”模式在江门、汕尾等地的试点,通过分类评估移民安置区的文化适应度,实现社会治理精准化。
在国际合作方面,周大鸣与美国Chinese Sociology Anthropology杂志的合作,推动中国经验走向世界。其关于南岭走廊族群信仰的研究,通过分析“将军”“仙娘”信仰中的国家符号渗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治理提供借鉴。而黎相宜与德国科隆大学的跨国移民比较研究项目,则揭示中拉移民在身份建构上的异同,助力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本土化策略。
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中山大学移民社会学的发展得益于系统的学科平台建设。周大鸣主导的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整合人类学、地理学、人口学等多学科力量,形成“理论-方法-数据库”三位一体的研究体系。其创建的“南岭走廊研究论坛”联合20余家机构,构建跨区域学术共同体,近年聚焦数字移民与虚拟社群等前沿议题。黎相宜则通过“全球化与跨国主义”通识课程,将侨乡田野案例融入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分析能力。
在方法论传承上,周大鸣强调“田野即课堂”的理念,其带领的梅州、湘西等田野实习基地,成为全国人类学教学的典范。学生通过记录瑶族村落的空间变迁或茶峒镇的跨境贸易,掌握民族志写作与空间分析技术。这种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使中山大学成为移民研究领域的人才高地,毕业生在联合国移民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持续发挥影响力。
未来挑战与研究展望
尽管成就显著,中山大学的移民社会学研究仍面临三重挑战:其一,数字技术如何重构移民的社交网络与身份认同,需深化虚拟田野方法;其二,气候变化引发的环境移民议题亟待跨学科响应;其三,全球右翼思潮下的移民排斥现象呼唤比较政治经济学视角。周大鸣近年倡导的“互联网人类学”与腾讯合作项目,已开始探索短视频平台中的农民工文化表达,而黎相宜团队正构建“一带一路”移民数据库,试图量化分析政策干预效果。
展望未来,中山大学移民社会学研究需在三个方面突破:一是建立跨国追踪研究队列,动态观测代际移民的文化适应轨迹;二是开发政策模拟系统,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治理工具;三是加强南南对话,通过金砖国家移民比较研究,提炼非西方中心的解释框架。正如周大鸣所言:“移民研究不仅是学术命题,更是文明互鉴的桥梁。”
article {
max-width: 800px;
margin: 0 auto;
line-height: 1.8;
font-family: "仿宋", SimSun, serif;
article h2 {
color: 2c3e50;
border-bottom: 2px solid 3498db;
padding-bottom: 5px;
margin: 25px 0 15px;
article p {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bottom: 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