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资讯

万州区三峡移民历史文化

万州区的三峡移民历史文化是中国现代工程移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国家战略与人民奉献精神的结合。以下是其核心内容及特色:

一、三峡移民工程的背景与规模

1. 历史背景

万州区三峡移民历史文化

三峡工程自1994年正式开工,涉及库区淹没面积广、移民数量庞大。万州作为三峡库区的重要区域,承担了大量移民安置任务。至2010年,三峡库区累计搬迁移民达139.76万人,其中万州及周边地区移民数量占比较高。

2. 移民安置分期

  • 四期工程:从1993年至2009年,分四阶段完成移民搬迁,最终实现175米蓄水位目标。万州区的移民安置工作涵盖农村移民、城镇迁建、企业重组等多方面。
  • 政策支持:国家采取“开发性移民”方针,通过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措施,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 二、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历史与文化的集中展示

    1. 建筑与功能

    纪念馆位于万州区南滨大道1561号,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是国家一级博物馆、AAAA级景区。其建筑外观如长江边的棱角岩石,内部以“崖壁”意象贯穿,象征三峡地貌。

    2. 常设展览

    万州区三峡移民历史文化

  • 《伟大壮举·辉煌历程》:以时间线展示三峡工程的决策、移民搬迁、生态保护等七大主题,通过实物、影像、互动装置等再现移民壮举。
  • 《万川汇流》:聚焦万州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历史文化,包括盐井沟古象化石、苏和坪人生活场景等。
  • 《盐井沟古象》:展示100万年前的古生物群,以东方剑齿象化石为镇馆之宝。
  • 3. 社会教育功能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通过“大思政课”、AI辅助研学等活动,传承移民精神。

    三、移民精神与文化传承

    1. 精神内涵

    三峡移民精神被概括为“顾全大局、舍己为公、万众一心、艰苦创业”。移民们背井离乡,为工程和国家发展作出巨大牺牲,如万州武陵镇村民砍伐经济林木、迁坟等事迹。

    2. 红色基因与创新传播

  • 万州通过数字化技术建设“红色基因库”,采集文物数据、制作纪录片《以文物说》,推动移民文化“活态传承”。
  • 举办“三峡移民故事我来讲”等活动,将移民历史融入地方教育体系。
  • 四、移民后的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

    1. 产业振兴

    库区发展特色农业(如枇杷、桂圆种植)和生态旅游,五土村等移民村转型为文旅示范点,实现“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

    2. 生态保护

    三峡后续工程注重库区生态修复,如清漂行动、植被恢复等,并通过生态调度试验保护鱼类资源。

    五、学术研究与文化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对三峡移民精神进行多学科研究,强调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民族团结。万州区委党校将移民文化纳入干部培训,深化理论与实践结合。

    万州区的三峡移民历史文化不仅是工程成就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奉献的缩影。通过纪念馆、政策支持和文化创新,这一历史被系统保存并持续影响当代社会发展,成为新时代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需深度体验,可前往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免费开放,每周一闭馆)。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