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案例

义龙试验区德卧镇移民村

义龙试验区德卧镇移民村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水库建设密切相关,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等方式,帮助移民实现“搬得出、安得下、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的目标。以下是综合多篇资料整理的关键信息:

一、移民背景与安置

1. 搬迁原因

德卧镇移民主要因1998年后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平班电站及柘仑水库等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而搬迁。这些工程淹没原居住地,村民为支持国家重点工程迁至火蒙、新桥等集中安置点。

义龙试验区德卧镇移民村

2. 安置点建设

  • 2008年成立“火蒙移民种养专业技术协会”,帮助移民发展种植和养殖业,逐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 东峰林大道安置区是重点项目之一,截至2015年已有超80%移民入住,水电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 二、政策扶持与资金发放

    1. 资金补助

  • 标准:按人均每季度150元发放扶持资金,通过“一折通”直接发放到户。例如,2016年第一、二季度发放99.57万元,惠及3319人;2020年发放264.66万元覆盖4411人。
  • 用途:支持移民发展烤烟、种植、养殖等农业产业,促进增收。
  • 2. 产业扶持项目

  • 养殖业:2023年发放33.76万元养殖资金,支持83户脱贫户发展养牛、猪、家禽等。
  • 特色农业:依托亚热带气候,发展芭蕉、香蕉等“山地经济”产业带,种植面积达3500亩,年增收约200万元。
  • 三、基础设施与生活改善

    1. 道路建设

    移民村部分道路因资金不足长期未硬化,如白沙保组路段坑洼严重,村民呼吁立项改造。

    2. 住房保障

  • 2016年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公租房、棚户区改造房1849套,改善移民居住条件。
  • 2023年推进农村户厕改造714户,提升卫生环境。
  • 四、后续发展与融入

    1. 技能培训与就业

    通过科技培训形成“种养结合、多业并举”格局,鼓励发展劳务运输等产业,确保移民有稳定收入。部分搬迁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至顶效镇大龙潭安置点,成为“新市民”,融入城镇生活。

    2. 社区服务与文化融入

  • 马别社区等安置点通过组建文艺队伍、调解纠纷等方式促进移民融入,并优先提供就业岗位(如农贸市场摊位)。
  • 阿油槽寨打造“生态·田园·家”项目,结合乡村旅游和中医养生,带动350人就业增收。
  • 五、现存挑战与需求

  • 部分道路仍需硬化,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 棚户区改造项目(如九局小区)存在进度滞后问题,需加强政策落实。
  • 德卧镇移民村的发展体现了“搬迁+产业+民生”的综合扶持模式,但基础设施和部分政策执行仍需持续关注。通过资金支持、产业培育和社区建设,移民逐步实现从“生存”到“发展”的转变。

    义龙试验区德卧镇移民村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