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知名项目

海外分男校、女校是落伍?你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在国内,我们对男校、女校的印象,大概只存在民国电视剧,或者历史书本中。这两个词逐渐陌生和遥远,也不少中国人心里,也刻下了呆板、落伍的印象。

  所以当我们听到海外盛行男女分校时,是不是会感到特别惊讶?大部分人的脑回路是:这是搞性别歧视吗?怎么发达国家还有这么落伍的教育方式?说好的先进教育呢?

  出于固有观念,我们对海外分男女校,还存在着大大的误会啊。

  

  就拿英国来说,男校女校就是历史悠久的贵族学校演变而成的,一开始只提供给皇室贵族成员入读,与我们不同的是,男校女校的比例随着社会发展并没有减少,反倒更加风生水起。

  若你关注过英国排名前一百名的私立学校,就会发现单性别的男校、女校比混合学校更多出现在榜单上。

  英国如此执着男女分校,到底是为什么?这些男校女校,也有怎样的不同?

  其实,当前的英国实行男女分校并没有那么复杂的原因,也就是为了讲求“因材施教”,而学生则“男女有别”。单一性别学校的因“性”施教实质上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培养男生与女生的独立人格与领袖气质。出于这种理念,英国在男校女校的建设上花了不少心思,具体则体现在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的差异。

  教学方式差异

  首先,因为存在性别的差异,男生和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先天不同,从男女学生不同的发育特点和大脑结构来看,他们在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存在着差异,后天发育进度也不同,男生普遍比女生晚熟。尤其在孩子们青春期的中学时代,是他们进入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黄金阶段。

  因此单一性别学校主张“因性施教”,认为根据性别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会更为合理而有效。

  例如男生小时候比较活泼好动,那么老师在教学上会更为严格一些,偏重实践教学,而非传统的课堂教学;女生小时候则比较安静、敏感,老师在教学上会更多地采用引导的方式,以培养女性的自觉和自信。

  课程设置不同

  在课程设置方面,男校会开设一些更加侧重于培养男生领袖性格和绅士气度的课程,以更多的户外活动来提升男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选修课程会根据男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来设置,英国男校会把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适合男孩子的学习运动项目,比如攀岩、探险、马术、皮划艇、橄榄球等等。

  

  这样做其实也是有目的的,在混校里,体育明星总是深受欢迎,但是遗憾的是不是每个男孩子都拥有体育天分。而男校里每一个男孩子都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学会竞争、友谊、团队精神和沟通交流,这些也是很多中国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所学到的,让男孩更加具有“男子汉气概”,更加有担当。

  

  女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淑女气质,会特别开设一些性格塑造的课程,如礼仪、女性修养等等。在艺术培养上,女校也花尽了心思,艺术类课程非常丰富,如开设绘画、陶艺、戏剧、各类乐器等课程。除了专业文化课程之外,还会开设烹饪、手工制作、营养学、餐桌礼仪等课程,让学生掌握更多家政和社交方面的技能。

  

  走出课堂,学校还会定期举行下午茶会、公主派对、传统舞会等活动,把“淑女教学”渗透进学生的每一个生活环节,培养学生的淑女气质。当然,在体育运动方面,也有非常多的课程如体操、网球、田径等等可供选择。

  单性别学校好还是混合性学校好?

  关于单性别学校,中国家长的疑惑无非是以下两点:学生会不会脱离现实社会?性取向是否会受影响?

  中国家长普遍认为,正是男女生思维不同,需要一起搭配生活学习,思维才能更好的得到扩散,产生更多碰撞。

  并且,他们认为混校能够让学生更早的与现实生活接轨,毕竟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还有社会教育。男女同校更有利于学生建立正常和谐的交际圈。

  其实这些问题,都归结于中国人一个很大的误解:男女分校并不是绝对的隔离。首先,学校里教职工性别并不单一,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仍能接触异性;其次男校和女校的学生们经常会一起举行联谊派对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开阔自己的社交圈。

  当然了,在混校更接近现实生活是不争的事实,而英国家长们仍会坚持送孩子读男女校,也是因为他们之中不少人认为,在没有异性的学习环境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不受感情等因素的干扰,学习能够更加专心,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那么单性别学校就一定比混合性学校好吗?其实,早在2011年,《科学》杂志的一篇文章就提出,单性别学校鼓吹者的观点缺乏有效的、科学的研究,“充满了曲解、不科学和对公众的严重误导”,并没有证据表明单一性别教育对学生的成绩有正面影响。

  事实也是如此,谁差谁好,这样的论断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争议,也并没有较为官方的数据证明,两者的背后都有非常多的理论依据在支撑,各有自己优势,而实际上两种学校也都培养了许多成功人士。

  不可否认,教育是每个国家重中之重的事情,那么中国流行混校,英国流行男女分校,其实我们该做的,更应该是以一个多元化,包容的角度看待问题,减少误解和抨击。

  再例如这几年我们所说的美式轻松而快乐的教育有诸多益处,但仍有未必可取的地方,比如,太过在乎孩子的尊严。尊严这东西肯定要重视,但任何事情过头了都未必是好事情。过度保护孩子的尊严不仅会让孩子养成玻璃心,更严重的后果是他们不懂坚持、很容易放弃。

  因此,学校教育环境是否性别单一,不再是重要问题,了解自己成长、自己奋斗的方向,找到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