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了,中产了,是留下还是离开?
互联网时代,消息来得快走的也快,马上又会有新的新闻来代替,可是中产焦虑这个话题似乎越来越热,焦虑父母的养老问题,焦虑孩子的教育问题,焦虑以后是否还有卖煎饼的大爷,焦虑工作是否还有上升的空间,焦虑空气质量食品安全。
最近特别明显的感受是来资讯移民的人变多了,大多都是中产他们有房子有车子,但是担心空气质量,孩子教育,工作太累,感觉自己喘不过气来。
根据阶层来判断,中产确实是最容易焦虑到底是走是留的。
处于中产以下,经济压力较大,婚恋市场无优势的一部分人群,去了国外(指欧美发达国家),读书镀金,有实力又肯努力的,可以成为年薪5万美元的白领,或年薪10万美元的码农,可以进入美国的中产阶层。这一部分人,移民愿望非常强烈。
处于上层阶级的人,家庭有一定的资源积累、经济实力,自己在国内会创造更大价值,有更多的自我实现空间,有更高社会认同度…但他们会在国内外同时配置房产,两边都作养老打算,送子女出国读初高中及大学,但在国内创造社会价值,享受相对轻易的自我实现。
而中产移民,通常属于阶层平移。获得的是:更自由的环境,更安全的食品,相对轻松的工作状态…这一部分人,移民愿望中等,很纠结,很难做出判断。
大多数人选择移民的原因是什么呢?
根据胡润的报告,教育质量已经连续多年称为移民海外的主要原因。不少人移民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甚至表示,哪怕孩子出去了,自己成为“老外的父母”也是可以的。
而在移民目的地的选择上,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传统的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依然是首选,欧洲和澳洲也是热门,现在不少人也开始热衷于加勒比海小国的移民。比如俏江南的张兰移民到了圣基茨和尼维斯,在此之前恐怕不少人都没有听说过,但是作为离岸金融的理想场所和避税天堂,这样的小国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且不少人在条件不足以达到某国的标准时,选择移民第三国,以其为跳板,最终到达目的国。
很多人都觉得移民是富人们的特权,其实到现在中产移民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也想要搏一搏。那么移民到底难不难呢?是不是只有财富是移民的唯一考核指标呢?
移民方式有很多种,各国基本都有自己的移民政策。归结起来,有几种方法:
▌靠关系:结婚或者亲属投靠
在国外有“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婚姻关系,也可以是亲属关系,只要关系足够亲近,这就是最便捷的移民手段,但是这种方法很偶然。首先你要又一个外国对象。
而亲属投靠也基本以直系亲属为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当然首先你得有一个老外亲戚。
▌靠本事:留学/杰出人才引进/技术
如果你最后是奔着移民去的,那么留学就是移民的捷径,不少人出去留学的目的,就是留在当地,虽然目前学成归国的比例在上升,但是不回来的比例也是居高不下。
而另外一种重要的移民手段就是当地的杰出人才引进和"技术移民"。不少影视演员已经靠杰出人才引进,拿到了当地的永久居留权,鉴于国内对影视演员入籍还比较敏感,所以真正移民入籍的还不多。
技术移民倒是不少蓝领工人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一度缺少木匠、泥瓦匠等技术工种人才,不少人通过这个途径,进入澳新。
▌靠财富:投资移民
投资移民算是常规途径,那么前提就是需要有一定的资产。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投资门槛,比如美国,投资50万美元于政府批准的项目,创造10个就业机会,就能获得美国绿卡。
而现在不少国家开放了购买不动产申请居留权的政策,比如希腊,购买25万欧元的房产,塞浦路斯30万欧元购房移民等。
▌靠技巧:外国生娃
这并不是一个常规的移民方式,而是被看做一种投机,当然这种投机也是有法律依据的。因为世界上不少国家的承认“落地国籍”,也就是婴儿出生在哪个国家就能取得这个国家的国籍,成为该国公民。
这种方法不是中国人首创,但是中国人运用地比较熟练。电影《北京遇到西雅图》,主要故事就是发生在美国开办的中国“月子中心”。中国的香港地区,不少人“双非”家庭选择去香港生育,婴儿落地能直接获得香港户籍,享受香港的社会福利。
当然不同的移民层次,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一般来讲,分为两种,永久居留权和公民待遇。永居就是俗称的绿卡,其实在本质上它是一张签证,待遇是免签自由出入,持有的仍然是中国护照,本质上还是中国人。而公民则意味着入籍,脱离中国国籍,持有移民国的护照,享受移民国的福利待遇和签证政策。
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生活中思考的问题并无大的差异:
是否选择一家公司,是否继续读书深造,是否买房,是否辞职,是否结婚生子,是否送子女去私校,是否帮子女请更贵的钢琴老师…
生活的质量高低和满意程度,都关乎资源和心智。这两者确保的话,在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