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孩子11岁,她想把他送到加国,你怎么看?
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一个母亲想把自己11岁的孩子送到加拿大读书,那么小美是怎么回答的呢?
答案:谢邀~首先这位家长你需要考虑的是,你的孩子是否能适应加国。
11岁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处于孩子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你突然把他换到另外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对他来说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而且中加在文化、传统观念、社交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一定要避免孩子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产生孤独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特别敏感的,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
所以选择上一定要慎重,也要考虑一下孩子的意见,因为你是为了培养孩子而不是伤害孩子。
如果做好了准备,也不要单独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最好用陪读的形式,在这个年龄阶段父母对孩子是会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的,陪伴在她的身边对于他的成长来说很重要。
如果做好准备,也准备让孩子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在国外生活的话,加国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在我们的认知中国内初高中阶段的教育全球彪炳,而国外主要是强在大学阶段,这种观念其实是错误的。
国外一直以来都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模式,虽然加国一直以来都将国内百分之七的生产总值投入到教育之中,这是在众多国家中少见的,但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还是存在着一些倾向性,不要迷信加拿大向大众开放的公立教育,就像前文提到的,11岁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所以在学校的选择上一定要做意见参考,最好是做一下实地考察,或者咨询一下相关的专家。
准备充分的话,11岁让孩子去加拿大上学,虽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选择,但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因为在加国的学习能够帮助你的孩子更好的塑造世界观,这一点非常重要,国内的初高中教育一般都是高压环境,然后反复的将知识填充到孩子的大脑里,认为素质教育在国内实现是不理性,因为国内竞争激烈,无论是小升初、还是初升高、留给孩子的时间并不多,所以要求孩子必须要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大量的知识,目前这种教育方法充满争议,但是效果其实还算不错,比如说在与北欧国家芬兰的竞争中,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应试能力等全方位的超越了芬兰孩子。
但是对于孩子的世界观塑造却并不好,国内的环境很容易把优秀的孩子培养成“精致利己主义者”这是高压力高竞争的环境所必然的,说到底作为父母我们还是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变得更好,变成一个温暖的人,而不是那么冰冷,对谁都不给于信任。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美国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来自美国华人家长群。
一个华人母亲的孩子申请到了克林顿基金,马上要到西非的塞拉利昂做4个月的义工,就是那个爆发了伊波拉病毒,前几年刚刚结束了内战的国家,这位母亲很担心,因为这个国家医疗条件太差了,知道去年才进口了第一台CT机,疟疾横行,死亡率高。
而且当地没有电讯条件,他的孩子会失踪长达4个月之久,只有被染上重病后才会被送回美国。
她本来想咬紧牙关支持自己孩子的决定,但是她还是忍不住问她的孩子能不能换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环境实在是太差了。然而她的孩子告诉她:就是因为医疗条件差,他才要去做义工,帮助那个国家。
而且她的小儿子也问她,“如果是你你希望哪家的孩子去。”
这个时候他的母亲反省了自己两点:
1、在此之前,她从未真正的关心过贫困的人,只愿意付出自己多余的去帮助他们,并没有准备好牺牲自己。
2、她不惜一切让他在美国最一流的学校读书的时候,是希望孩子在将来又更好的生活,但是孩子却形成了想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世界观。她觉得自己没有跟上孩子的成长。
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就会在这种教育的差异性下产生,我们都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冒险,但是也都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变成精致利己主义那样的冰冷。或许中国的初高中阶段教育能让他产生很好的竞争力,但是在高压读书的同时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可能会狭隘和局限,让他无法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优秀的人。
所以如果他乐意,而作为家长也做好了为了培养孩子而牺牲自己的时间的准备,那么加国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愿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温柔而强大的人。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