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哈里王子大婚,我看到了什么
上周六,英国哈里王子和美国女星梅根·马克尔的婚礼在英国温莎城堡圣乔治教堂举行。这个在许多人看来因为职业,身份,种族,婚史而被贴上各种敏感标签的女子,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嫁给了爱情。
在网上围观了整场婚礼直播的我,对两个镜头印象深刻。
第一个镜头是,大主教宣读誓词时,还没读完,哈里就迫不及待的说出“I will”,两两对望,眼中的甜蜜和深情几乎溢出屏幕,“确认过眼神,你是对的人”。
而第二幕,无关婚礼的主角,而只是被镜头匆匆扫过的群众:身上穿着印有“I want to marry Harry”的T恤的几个女生,站在马车游行的路边,兴奋的围观祝福。这种带着善意调侃味儿的祝福,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传达出了一种文化含义:自在表达感情,自由追逐爱情。
相比而言,国内的文化环境,有形无形中鼓励着情感和行事的内敛。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多数招致的是异样的眼光,他人的目光让我们谨慎生活,行事前斟酌自己的言行,改变自己以求适应社会环境。而西方则相反,以个人主义为显著特征的西方自由主义,主张尊重精神自由,人格自由。
新王妃梅根从前的经历,在西方人看来也许不值一提,但对于相对保守的英国王室,这已经是一次让步。而假设梅根出身我们的社会中,她则会被舆论贴上“大龄单身女”、“离异单身女”的身份标签,并为她带来他人的有色眼光和暗地揣测。
近年,有人将出于种种原因超过一定年龄而未婚的群体进行简单粗暴的归纳,“剩男”、“剩女”、“剩斗士”、“必剩客”这样颇具贬低意味的称呼,反应出我们的文化价值体系对这些群体的低接受度和低容忍度,这其中女性面临的境况又更为艰难。“剩”之一字的隐藏含义在于“剩下”之前的“挑选”行为,那么被“剩下”的往往会被认为价值下降,即所谓“掉价”。我们常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样的说法在现代社会更像是一种传统的绑架,而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仍处于主导地位,如果当一个人没有遵循约定俗成的社会价值观,就会被认为是“出格”的。一个女性如果年近三十而未婚,上至明星下到普通人,都难逃来自各方面的复杂情绪,或“同情”或“质疑”,或奚落或劝说,有时连家人也会受到压力,被指指点点。因此,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逼婚”例子层出不穷。
那么西方有没有“剩女”呢?没有。
这并非是因为她们都在适婚年龄迈入婚姻,而是因为,她们对这样出于不同原因而独身的群体的定义不同:社会并不会给予她们过高的关注,她们自身和旁人也并不会认为她们是“剩女”。西方认为,单身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这是一种个人选择,不应成为一个个人焦虑、集体焦虑的话题,也并不能成为被各方攻击的着力点。西方社会文化对于婚姻的态度开放而严肃,开放在于每人都可以选择按照自己的价值追求而生活,严肃在于将婚姻看作是一种契约,更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而非对他人的看法的妥协产物。
这样的对比差异,源于文化价值体系和婚恋观的差异。虽然根植在我们骨血中一些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并不会轻易动摇,但不可否认,文化环境对一个性格的引导和人生态度的养成具有很大的影响性。所以,换一个环境,也许会遇到更广阔的风景。更多选择,更多欢笑,幸不幸福,该由自己决定。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