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138亿建设AI科技园,结果人才都跑国外去了?
21世纪,人工智能不断触碰着人类的神经,这注定将会为人类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
近日,中国政府宣布,将投资138亿人民币(21亿美元)建设一个国家级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关村人工智能(AI)科技园,并计划在2030年成为AI领域的世界领导者。此消息发布后,在科技、金融等领域便震撼了国内外媒体。
1、AI人才争夺战拉开
要知道,全球AI人才并不多,有成就的AI行业资深人士在中国更是稀缺资源。据2016年工信部估计,中国需要500万AI工作者来满足这个行业的发展需求。微软研究院驻北京首席研究员戴维·威夫也表示过:“要成为全球AI领导者,中国将需要庞大的、高水平的AI人才队伍做支撑”。
针对“人工智能火,人才缺口大”的问题,中国也不傻,国内大批聪明、勤奋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生便是苗子。在2004年,北大就开设了全国第一个AI本科课程,后来30多所大学也开设了类似的课程。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提出支持院校、企业、机构等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这些措施为的就是培养出更多的AI人才。
在互联网的圈子里有这样一句话: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可见,人工智能人才在全球都是抢手的。不久前,谷歌便“杀”回中国,选择在中国北京开疆拓土,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雇佣中国优秀毕业生,吸纳AI研究人员,助力人工智能技术更快发展。
2、AI人才被掏空了吗?
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离开中国或是进入跨国公司,成为美国或其他国家的AI实验室研究员,这让人想到一个问题:谷歌、微软等给出的条件诱惑,是不是会掏空中国的人才?中国的AI发展还有戏?还怎么成为AI领域的世界领导者?
其实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并未看到问题的深度。
不可否认,欧美发达国家的科技产业和科研实力远超过中国,《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研究报告》也指出:美国人工智能人才数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占世界近20%。同时相比于美国,中国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起步也较晚,想要占据领先地位,仍需要一段时间。
那么,先进的技术摆在那里,为什么不可以去学、去吸收?国外强人这么多,不多于强人交往,何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就好比当年清朝闭关锁国,沉浸在国富民强的自我满足感中,却不知道已经落后于外面的世界。
3、中国精英人才可不傻
那么,中国人去到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学习工作,就是抛下祖国,不会再回来了吗?并非,中国人不傻,中国的精英人才更不傻。
先说从前,1948年邓稼先先生远赴美国留学,在普渡大学当研究员,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怀着科学救国理想的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选择回国投身于核武器研制与发展。再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先生,他是清朝的首批出洋官学生,返国后就将终生奉献给中国铁路事业。
从前这些大师为的是理想与抱负,是中国的振兴,而现在人才会留下,不仅仅是自身报效祖国的初心,更是看好这个无限大的市场。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如今,中国AI人才“坑”多“萝卜”少的现状使得“物以稀为贵”,即使为了理想与抱负,但说它建立在物质条件基础之上更让人信服。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中国的市场好赚钱,待遇可比海外更吸引这批人才,留在中国也是迟早的事情。
再说,现在各行各业的大咖,几乎都具备海外背景。正因为在国外或跨国公司学到了更先进的技术,他们才能将这些技术带回祖国,更好地促进中国产业的发展。上海纽约大学的研究员张正就表示:“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AI社区,对中国发展AI产业有好处,因为与本土科技巨头相比,谷歌等美国公司开展了更多的基础研究。中国缺乏顶尖人才,在跨国公司驻中国机构工作,是一种培训他们的方式。”而他本人也常常给中国学生写推荐信,帮助他们成功到美国学习。
尽管世界级的中国AI研究人员越来越多,但不得不提的是,海外的学习并不是照搬,缺乏原创性与创意,这是中国发展AI最大的挑战。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