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聊聊死亡这件事
人生之路虽然漫漫,但死亡,作为狭义上生命的终点,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近日,江苏无锡市惠山区某小区一位95岁高龄的顾老太太在家中去世。然而在出殡的前一天,顾老太太的家人竟在一楼电梯附近看见了一张手写的红纸告示,上面写着“本幢楼人员过世,只能走楼梯,绝不允许乘坐电梯下来”。经过一番讨论,最终,无奈的顾老太太家人只好走楼梯将又大又重的棺材抬下了17楼。
明明有货梯却不允许逝者家属使用,可见普通居民对于沾染死亡、死者的介意。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个例,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报道过关于用电梯运送遗体遭拒的新闻。
对于这些新闻,网友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逝者为大,贴告示的行为非常自私、让人寒心;有而另一部分人则同意这样的做法,认为要顾及大家的感受、胆子小的人乘电梯会害怕。
对此我的看法是:贴告示禁止遗体走电梯,那么其实等同于认为,死去的生命没有走电梯的权利,人的权利直到呼吸结束,也就停止了。这本质上反映出了中国社会对于生命的认知和对于“死亡”的普遍态度:我们缺乏对逝去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缺乏生命神圣的观念,因为我们对于“死亡”是恐惧而避忌的,没有办法坦然接受生死。
“死亡”一词之于我们的社会和文化,一直是一个敏感沉重的话题。中国人总是畏谈生死,涉及到“死亡”,总是让中国人讳莫如深,觉得晦气。与“死亡”沾边的人和事,不相干的人一般都会尽量避免接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缺乏平静面对的勇气。
生老病死这样的人生常事,除非降临自己头上,否则不会以尊重肃穆的心情去面对。相信那个贴告示的人,如果是自己的亲人过世,一定不会避之如洪水猛兽,也一定不会让他以不体面的方式离开。
这则新闻让我想起了去年年底上映的一部皮克斯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COCO》)。电影灵感来自于墨西哥亡灵节,讲述了一个墨西哥男孩米格在亡灵世界的奇幻冒险故事。影片中有许多对于墨西哥亡灵节的描绘。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亡灵节,这个祭奠亡灵的日子,墨西哥人却不见悲哀,反而在亲人的坟墓旁通宵达旦、载歌载舞,像是与逝去亲人共同欢度一年一度的团聚时刻。
概括来说,这是一部包裹在墨西哥外壳下的美式主流价值观作品,电影的主要受众是青少年,因此采用了一种温情活泼、轻松幽默的方式,为孩子展现了一个关于什么是生命和死亡的故事,力图教会孩子(甚至是成年人)直面死亡,也在潜移默化中传达了西方文化对死亡的态度:尊重而克制。
我们总能在中国人的葬礼上看见绝望痛哭的人,因为在面对亲人、朋友的死亡时,我们不知道死亡的背后是什么,这样的未知带来的是恐惧和绝望;而在西方人的葬礼上,却很少见到歇斯底里的痛哭,这并非因为他们情感冷漠,而是因为他们认为,死亡并不是灵魂的终结,而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这使得他们对于死亡表现得更加理性,死亡就像一场令人惋惜的分别。
死亡观的不同造就了我们对于死亡态度的不同。而对死亡的不理性态度,其实也反应出死亡观的偏差和浅薄、对生命的敬畏心和同理心的缺乏。但是,对亡人的怀念不是几场歇斯底里的哭喊、几份花样百出的纸钱就能表达的,真正的纪念方式应该是尊重生命和用心铭记,不论我们是不是悲剧的当事人。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