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香港亿万富豪,一生做慈善,去世后却少有人知
说起香港富豪,很多人都会率先想到何鸿燊、李嘉诚、霍英东等商界翘楚,无论是商业事迹还是家族轶闻,在港媒和内地媒体的渲染报道下,富豪们的身份早已家喻户晓。但今天要讲的这位主人公却非常低调,虽然身家亿万,做了一辈子慈善,然而,说起这位香港富豪的名字,很多人却有些陌生。
他叫田家炳,是香港身家破亿的企业家、超级富豪,被称为香港的“皮革大王”,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慈善家,一生捐校无数,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有资料记载,从上个世纪80年代田家炳基金会创办以来,田家炳先生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赠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据不完全统计,田家炳先生的捐赠金额已经超过10亿港币,用于中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事业,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达90%。
田家炳为国内教育事业捐赠的金额虽然不及同时代的另一位教育慈善家邵逸夫,但把个人超过80%的财产用于做慈善的,全中国可能找不出第二人。2010年,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曾荫权曾在香港礼宾府为田家炳颁授“大紫荆勋章”,而且不只受到香港政府的表彰,早在1993年的时候,中国紫金山天文台还将编号2886的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另一位享此殊荣的是邵逸夫,1990年,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2899的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至此,田家炳和邵逸夫堪称是中国教育公益事业的模范双星。
1996年,英国女皇亲自在白金汉宫授予田家炳M.B.E勋章;数十所大学院校授予其荣誉博士、院士、教授等荣衔;国内70余市授予其荣誉公民、荣誉市民称号。
田家炳先生一生功勋无数,但因为低调稳妥的为人处世风格,鲜有媒体公开报道,以致于去年7月,老先生去世的时候却鲜有人知。
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对田家炳逝世致以深切哀悼,并赞扬田家炳一生致力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令人景仰。
从底层一路摸爬滚打到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田家炳经历过诸多动荡,也因此更加懂得人生的可贵在于做有意义的事。
田家炳并非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1919年11月20日出生在广东梅州大埔县的一户书香家庭,是典型的客家人。
1936年,父亲病逝,当时只有16岁的田家炳被迫辍学,肩负起养家的重任,继承父业开办广泰兴,建立茶阳瓷土公司。
1937年,田家炳前往越南推销家乡盛产的瓷土,并且在两年内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经商头脑初露锋芒。
然而,由于动荡的时局和战争让他无法继续工作。1939年,汕头沦陷,运输中断,思量之下,田家炳决定去印尼闯荡。在印尼,田家炳创办了超伦树胶厂、塑料薄膜厂,凭借着出色的经商头脑,很快就在印尼闯出一片天地。
但是到1958年的时候,印尼排华情绪愈演愈烈,这让田家炳有所顾虑,考虑到希望子女能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田家炳决定举家迁往香港。
于是,在39岁这年,田家炳来到了香港,重新创业。在屯门填海造地,逐步建立了田氏塑料厂、田氏化工城,专门从事塑料薄膜和人造革生产,最终成为了香港最大的人造革企业。
之后,他又向房地产进军,成立新安企业公司及华安置业建筑公司,完成田氏大厦以及多处工业楼宇开发,并出任京华银行董事。
1958年,田家炳把事业转移到香港,先后创办田氏塑料厂、田氏化工厂,成为香港人造革与化工行业的领军人。之后,他又向房地产行业进军,成立新安企业公司及华安置业建筑公司,完成田氏大厦以及多处工业楼宇开发,并出任京华银行董事。此外,田家炳还把事业拓展到了内地,在东莞、广州等地开设厂址。
也许是时势造英雄,田家炳的人生在去香港后一路开挂,到了1980年,田家炳已经是香港知名富翁。别人称他为“香港人造革大王”,他却谦虚地表示,自己是做小生意的。
而且,谁也没想到,当时正处于事业黄金期的田家炳会将重心转移到慈善,尤其是教育事业,企业重任则交由下一代打理。田家炳说,要办好教育,必须先培训教育英才的教师,于是把师范教育作为捐赠重点,大规模捐建各省市区师范大学,设立田家炳教育书院和田家炳中学。
迄今为止,田家炳几乎在每所师范大学都兴建了一所教育书院。
除了捐赠内地教育事业,田家炳还把对教育的支持带到了台湾。
1984年,田家炳在台湾捐赠了五千万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约一千一百多万)及会址一所,成立田家炳文教基金会,向全台湾各大学品学兼优家境清贫的学生颁发奖学金。
2000年以后,又捐出五千万台币在台湾交通大学成立田家炳光电中心。另外,田家炳在海外3所大学也设立了奖学金,用以资助华人学生。而在香港本地,田家炳捐助的力度更大,从幼儿教育到小学、中学、大学,累计数十个项目。
田家炳部分捐助项目名单:
为了支持教育事业,田家炳曾经卖房和贷款。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香港经济也因此受到影响,田家炳对外承诺的捐资出现困难,为了缓解资金危机,田家炳把价值1.2亿港币的豪宅以5600万港币低价卖掉了,这是一套地处九龙塘高尚住宅区占地900平米的大别墅,田家炳把卖房所得的全部款项给了内地几十所学校,田家炳本人则带着妻子过起了租房生活。
很多人不理解田家炳当年的行为,数年后,田家炳接受采访回忆道, “那时经济比较糟糕,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人家做了计划,所以决定卖掉房屋。一方面,觉得自己住这么大房子是浪费,另外卖掉的钱,可以资助20多间中学,觉得这样更有价值和意义。”
2003年,为了帮助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完成募资计划,手头紧缺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的情况下,田家炳拿房子作抵押贷款了600多万港币捐给了学校,这件事在香港教育界一度广为流传。
除了言出必行,田家炳还很勤俭。
虽然身家亿万,却没有私家车,出行靠地铁、公交或走路;每月生活开支控制在3000港币;即便是儿女婚嫁、自己八十大寿也一切从简;外出吃饭的时候,不喝饮料,只要一杯清水……
就是这样一位在生活上处处表现得很“小气”的老头儿,做慈善的时候却毫不手软。
从1984年在家乡广东大埔县捐建第一所“家炳第一中学”开始,田家炳的教育慈善事业一直没有停止过,目前,全国34个省市区,都有田家炳学院或田家炳中学。
田家炳生前曾接受过一档采访,当记者问到为何钟情教育事业时,田家炳回复记者道:“我16岁时父亲就去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我刚刚读到初二,就只能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后来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我能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对国家的发达兴旺有多重要。13亿人口是中国的一个大‘包袱’,怎么把这个‘包袱’变成财富?我认为就是办好教育!”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或许这是很多香港老一辈企业家的人生愿景,田家炳只是其中一个。所以,即便香港问题现在很严峻,但我仍然相信,绝大多数香港人都不是坏人。
去年7月10日,田家炳先生去世,享年99岁。田家炳基金会发出讣告:
田家炳先生一生爱国、爱港、爱乡。即便已经离世,田家炳基金会依然在以教育为主,继续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目前,由田家炳的长子担任基金会的董事局主席,但由于基金会已完全是社会公益机构,其决策和管理权都已交给从香港9所大学请来的专业人士负责。
香港有这样一位无私高尚的企业家、慈善家,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