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资讯

华人移民,你大可不必强迫自己变成白人

  有一天,一个朋友转发给了小编一篇文章:《时代围城:国内的人想移民,国外的人想回国》看到这标题不由得让人浮想翩翩,显得颇具惊悚和深度。

  但是拜读下来内容却鲜有干货,是反移民主义的老三样,不痛不痒,读起来如同隔靴搔痒,除了标题意义不大。

  这样的文章让我颇具好奇的问他,“你是一个坚定的移民主义的人,转发这个给我干什么?”

  他说,“想告诉这个作者,回流,只是因为没本事而已。”

  结合上朋友的话,小编觉得这个命题其实可以引发更多的思考,关于回流,也关于华人移民是否有必要或者说必须变成“白人”来融入海外社会。

  1

  钱钟书在《围城》说“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在移民圈子,围城现象存在吗?

  不可否认的是,宏观上这样的“围城”现象的确存在,国内的许多中产家庭绞尽脑汁的通过各种途径移民海外,但是与此同时早一步移出去的人,最终却选择回流的也大有人在。

  

  有人问既然外国是天堂,为什么他们要回流呢?小编也曾问过回流者这个问题,答案五花八门。

  或因为发展前景、或因为国内的资源无法直接在国外变现、或因为海外昂贵的人力费用。而更多的,则是无法适应海外的文化。

  不可否认,移民者都有不错的家庭条件和文化背景。是华人价值观里的精英。

  但是也正是因此,是在华人文化体系里最如鱼得水的他们,在移民海外后面临文化差异显得最不能接受和最难以适应,让许多的移民者产生了自己在海外永远都是二等公民的感觉,迟迟无法在海外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就像网上曾经很火的一个华人教授出国洗碗的故事,迷茫的华人移民总是充满了可悲。想要变成白人融入生活,但是却面临内心的犹豫和冲突,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可以说在华人文化里的如鱼得水,反而成了他们海外生活的最大阻碍。

  

  而对于他们而言最难以接受的是,离开故土之后,不得不将自己从小到大信奉的文化原则从里到外的剥离出去,让自己主动去接受白人的文化。

  许多人形容那个过程是一种抽筋拔髓的痛,最终经历阵痛变成了一个黄皮白骨的假白人,两边都不讨好,这样真的值得吗?

  “值得吗?”成了困扰每个移民者的问题,这个问题也让许多人迟迟不敢下定决心移民。

  2

  但是在说这个话题的时候,所有人都忘记了所谓值不值得只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朋友为什么你一定要去改变自己适应海外文化呢?

  为什么不能以强者的姿态让海外来适应你呢?

  电影导演李安,中国台湾籍,由于台湾支持双重国籍,现持"美国绿卡"与台湾身份。长年定居在美国。对于李安而言他就活在一个白人的社会里,但是他让自己抽筋拔骨变成一个白人了吗?

  没有,他成了一个白人圈子里东方气质很浓的特殊存在。

  

  来看看他在美国获得的荣誉: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两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两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两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

  两届美国导演工会奖最佳导演

  两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导演

  这是许多把自己抽筋拔骨,甚至不惜全盘学习白人文化的导演做不到的,国内有许多不惜在文化上把自己全盘白人化的导演,全盘使用莎士比亚的模板,剧情设置、对白设计也大量向白人文化靠拢。

  但是最后呢?没有一项荣誉落到他们的头上。

  而李安不一样。

  从早期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开始他一直坚持是用中国式的表述方式。而后来他的《卧虎藏龙》、《断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你都会发现这些电影和传统的美式电影观感截然不同,透露着一种浓浓的华人审美,美国式的剧情设计和人物铺陈在李安的电影里只是一个工具,而核心是东方式含蓄与心灵张力。

  

  这样的电影手法,在李安近三十年的电影生涯中从来没有改变过。不止征服了华人也征服了许多的白人。

  他比许多白人导演和试图变成白人的导演更加成功,他以华人的身份站在了好莱坞A导的行列。

  其实要评价李安很简单。

  只有弱者才强迫自己去适应别人的文化,而强者是强迫别人来适应自己。为什么要让自己成为叫人讨厌的假白人呢?即使我在国外生活,我依旧没必要变成别人,我自己就是自己,我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别人而活。

  文明融入这种事情,得之我幸,失之何妨。

  3

  特例不足以说明问题?但是李安的故事也并非特例。

  或许你听说过二十世纪最具名声的海外华人是家庭“宋氏三姐妹”那么你一定需要知道二十一世纪最知名的海外华人家庭“赵氏六金花”

  赵锡成,美国华人船王,航运巨子。

  

  关于他,最知名的不止是对航运业的巨大改变,还有老布什总统对妻子芭芭拉说的那句:“我们应该学学赵家,如何教育孩子。”

  他的女儿赵小兰,毕业于哈法商学院。现任美国运输部部长,是白宫幕僚极为重要的一份子,同时她也曾是美国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副总裁,美国劳工部部长,美国内阁的第一个华人妇女。

  在美国取得如此成功的赵小兰逼迫过自己变成白人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

  赵小兰与国会资深参议员,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一路相识相知相爱,正准备订婚之际,赵小兰对麦康纳说:

  “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习惯,你必须上门来当着我父母亲和家人向我求婚。”

  

  而更重要的是麦康纳如此做了,以中国式的方式上门求婚并拜见了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

  赵家这个华人家庭,在美国从未让自己成为白人,而是让自己成为了美国华人,其实现在来回顾我们就会发现赵锡成的家庭从各种意义上都充满了华人的味道。

  就连赵小兰这个名字,都是来自中国的典故,女儿刚出生的时候,赵锡成取名赵小兰,并说“就叫她赵小兰吧!希望她长大后,有花木兰的忠勇以及代父从军的孝行,同时也要学习母亲的贤淑、包容和善良的美德。”

  同时赵家也一直在坚守一份中国式的家规,比如:

  父母还没动筷前,小孩不准吃饭;

  晚上十一点必须回家;

  父母说话时,静下来倾听;

  自己做家务,不要让别人伺候;

  女孩子在外面的花费,要拿收据回家报账;

  宴请客人时,6个女儿都要出来接待,为大家上菜,斟酒;

  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

  4

  其实这些例子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移民,我们不需要变成任何人,我们不需要让自己变成白人,我们只需要活得像自己。

  也正是因为“移民后要让自己融入文化,变成白人”的误区,让许多移民无法适从,难以接受,最终在寻找自我价值的途中迷失。

  其实跳出这个框架,你完全可以活得像自己,不用让自己变成什么。

  还是那句话“只有弱者才强迫自己去适应别人的文化,而强者是强迫别人来适应自己。”

  而小编愿每一个华人移民都成为强者。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