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教育竞争的“大熔炉“,谁能不忧虑
教育,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父母无疑是重视孩子教育,在教育投资上一只煞费苦心。甚至根本不会去考虑“投入”和“产出”的比例。
比如说汇丰银行就曾经发过一张这样的图:
在教育上中国的父母异常舍得,甚至可以大幅度的克扣自己的生活,只为了孩子的教育。有这样狠抓教育的父母。
似乎教育并不会成为一个忧虑源。
但是现状是什么?
68%
3月份结束的两会,孩子的教育问题引发了社会各方的关注,68%这个数据也由此而来,这是对孩子教育感到“忧虑”和“非常忧虑”的家长占比。
为什么还会有如此之大的教育忧虑?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大环境。
1
因为对人才的定义在变化。以往所谓教育,在大多数中国父母的眼中把孩子送入大学就已经算是功成身退,大学一直以来在许多父母的眼中是教育的一个终点,因为再之后,孩子会长大成人自己走入社会的熔炉奋斗,一切水到渠成。
但是现在显然已经不是。
一个本科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是多少?
或许在长达近十年的扩招大背景下,本科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已经趋近为零,全国现如今每年有1000万高考考生涌入考场,而大学在校人数达到了夸张的4000万人。
再对比起中国教育适龄人口数,几乎已经可以确定的是,在扩招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早已不再是一个稀缺的资源,甚至可以说我们已经迈向了全面大学生的时代。
不久之前看过一个讨论,讨论在近十年以来中国什么东西掉价最快,有人说柴米油盐,有人说通讯设备,似乎都有道理。但是最后最切实的讨论结果却是大学生。
是啊,大学生。
20-35岁的这一代年轻的中国人似乎很难想象上一代中国人面临的教育环境。那个中专已经是稀缺教育资源,大学更是凤毛菱角,值得被大书特书,甚至是挂上横幅的岁月。
有人问“扩招带来了什么?”
社会科学工作者说,扩招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了数量庞大的工程师资源,每年有近百万的工科学子从学校走出来,涌入社会岗位,他们是中国工业转型的基础,是这个大时代最坚实的螺丝钉。
但是把大时代抛开。
放弃民族复兴这样的大命题。
我们能切实感受到的是诸多的蝇营狗苟和琐碎的生活。
在我看来,扩招为中国带来了工程师资源之外,也给中国带来了教育资源的又一次分配。
当大学生足够多,211、985的学校就脱颖而出。
985工程始于那句“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211工程的诠释,即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最开始985和211是跃向更高层次教育的一个平台,是定点培养人才的。
而时至今日,985、211已经成为了一个门槛,一个是否属于低级人口的门槛。
如果你了解中国近几年的大企业招人策略你就会惊讶的发现,一般学校毕业的孩子的人生已经和名校毕业的孩子的人生划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条线。
点开朋友圈,似乎每一位鸡汤大师都在强调再学习能力。
讲述一个又一个由低到高,以弱克强的逆袭者的故事。但是其实这个社会早给关闭了给逆袭者的空间。你相信逆袭吗?相信努力生活就能带来改变吗?
可惜现实和理想主义者之间永远都有不可调和的冲突,鸡汤不可能变成现实。
摆在绝大多数中国父母面前的选择就是,要么让孩子成为那百分之一,甚至百分之零点一,要么就让他们接受注定趋向于失败的人生。
但是谈何容易。
曾经和一个教育口工作的朋友谈话,他说过一句话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
北京有很多知名的高中,这些高中是真的很厉害,不止学校厉害,老师厉害,就连父母都是一等一的厉害,一个学校,父母单方来自211及以上院校的占比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五,双方则是百分之六十。
但是这些孩子呢?
却只有百分之三十不到的比例能去211及以上院校。
正所谓,一个不小心就淘汰掉了。
2
从去年开始,人口红利在互联网行业里逐渐褪去,加上国家对于整个产业链的调整,逐渐的整个大环境进入了一个寒冬。
大型企业开始上马新的招人方针,以BTA为首的大型企业开始更加重视校招并逐渐的减少社招的人数。因为他们开始意识到社招挖掘人才的成本以及全面超过了校招培养人才的成本。
时至今日,大部分的互联网大型企业已经最大程度上的压缩了社招的人数以及岗位。除了最初级的近无升迁可能的重复劳作岗位之外,还向社招开放的只有在中层管理之上的核心岗位。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对于这一代中国小孩来说,大学入学的那一天便迎来了人生的一次断崖,而且正在逐渐失去逆袭的可能。
所以在全年龄层的父母都在发生观念的改变,就像一句评论里写的:“中产阶级家庭在教育焦虑的驱使下,孩子的教育轨迹往往会被家长打乱。”
近期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出现,清明节后正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儿子放学回家告诉曹女士,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又少了2个,都去了学前班。
照这个退园的速度,儿子班里已经有一半的小朋友选择退园,提前开始学习小学课程,退园的家长理由很简单:现如今幼儿园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越来越普遍,如果自己的孩子想要不落后,也必须提前学。
目前80后、90后的中产阶级家长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主力军,他们对孩子教育空前重视,同时又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家长群体的日益强势使得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逐渐增加。
90后的小王夫妇是新手爸妈,他们从孩子小时候就十分注重智力投资,给孩子报名早教课程,孩子原来在国际幼儿园,后来发现一家离家很远但更好的幼儿园,当即办理了转园。每天七点不到就要出发,每次孩子都是睡眼惺忪的,幼儿园的小朋友,睡眠不足也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虽然小王夫妇很心疼孩子,但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也只能硬着头皮坚持。
小学和中学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干涉已经成了教育的重要命题之一。
但是有什么办法呢?
父母没办法,孩子没办法。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