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英国人在长城捡垃圾20年,不但娶了中国妻子还被英国女王授予勋章!
前段时间,上海垃圾分类的新闻刷屏了朋友圈。干垃圾、湿垃圾的分类标准一度引起很多人吐槽,为了便于记忆,不少上海网友化身段子手,编起了口诀歌。比如,有位网友就编了一首《上海滩之垃圾风云》,歌词如下:
纸巾,干垃圾,不管多湿,它都是干垃圾;瓜子皮,湿垃圾,不管多干,它都是湿垃圾;猪能吃的,是湿垃圾,易腐烂的、能够粉碎的;猪不吃的,你不懂的,只要无害,统统丢干垃圾。
把生活垃圾的分类用歌词的形式表达,不得不佩服网友的脑洞。
如今,上海垃圾分类已经步入正轨,相信生活在上海的朋友们已经习惯并且能够熟练分类。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全人类共同关心和需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地球只有一个,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根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统计显示,当今世界正在被垃圾淹没,未来,随着人口增长和都市区的扩张,垃圾产生率还会不断上升。预计在2016年~2050年间,垃圾排放量会增长70%。
统计数据还显示,全球一年平均产生的垃圾约为21亿吨,可以填满82万座奥林匹克游泳池!
有人利用世界银行的全球垃圾数据库计算出了各国垃圾的人均产量,结果让人有些意外,一向以“干净、环保”形象示人的加拿大在人均垃圾产量中却排在了第一位,成为了人均垃圾产量最多的国家,紧随其后的是保加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而中国的人均垃圾产量不及加拿大的1/3。
一个国家的人均垃圾产生量往往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越是发达的国家,通常意味着人均垃圾产量也越高。
虽然目前中国的人均垃圾产量低于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但作为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垃圾,尤其是城市垃圾的处理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
生态环境部之前公布过一份《2018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年报记录了国内202个大、中城市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最大的是北京市,产生量高达901.8万吨,其次是上海、广州、深圳和成都,产生量分别是899.5万吨、737.7万吨、604.0万吨和541.3万吨。
大量的垃圾产生导致垃圾清运工作量也不断增多,环境污染也随之加重。
如今,随着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率先实行垃圾分类,不难预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将不再是一句口号。
在保护环境的队列中,有一位叫威廉·林赛(William Lindesay)的国际友人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
这位来自英国,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自称“洋红军”的外国人,今年63岁,在中国已经生活了32年。
因为“捡垃圾”,威廉与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一捡就是二十多年。期间,威廉还成立了“长城国际之友协会”,从1998年开始,威廉每年都会组织带领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参与到长城捡垃圾的行动中。
此外,他还用笔记录了长城的悠久历史,结合自身经历,出版了多部与长城有关的著作;用镜头记录了长城的面貌,并且多次举办长城今昔对比图片展和长城文物虚拟展。用行动不余遗力地保护和宣传长城文化。
威廉是国际上长城学者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者,中国政府曾授予他外国专家友谊奖,英国女王也授予他帝国勋章,得到了中、英两国的认可。
威廉跟长城结缘,最早要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
1967年,11岁的威廉还在上小学,有一天,班上新来的老师推荐了世界地图册。威廉就是从地图册上第一次知道了古老神秘的长城,带着对长城的迷惑和向往,威廉后来考入利物浦大学,主修的专业就是地理和地质。
毕业后,威廉先后去过埃及和挪威的油田工作,后来回到英国,在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工作。
虽然早早就对长城痴迷,但威廉真正见到长城是在1986年,他从山海关跑到了嘉峪关。
在此之前,他花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做准备,查找资料、准备资金、练习长跑、学习简单的中文对话等。
1986年夏天,威廉自觉准备得差不多以后,便辞去了英国的工作,只身来到中国。
回忆起当年的一腔孤勇,威廉的理由是,“那时我29岁,没有结婚,也没有买房买车的压力。订了一张从英国到中国的机票后,我就这样来了。”
但是,英国跟中国的气候不一样,威廉难以适应,在跑长城的过程中,由于身体重度不适,不得不暂停休整。
1987年,威廉重新出发,这一次,他改变了方向,从嘉峪关跑到山海关。这次身体虽然没有出现不适,却被举报了。
当时的中国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了,但外国人还不想现在这么普遍,而且长城沿途有些地区并不对外国人开放,所以威廉在跑长城的时候经常被人举报。据悉,威廉曾被公安机关约谈过9次,甚至还被限期离境过。
即便如此,威廉还是像“着了魔”一样继续沿着长城奔跑,花费78天,行程累计达到2500公里的时候,威廉终于从嘉峪关跑到了山海关,完成了徒步长城的愿望。
这次长跑,威廉除了实现了愿望,还认识了一个在北京外企上班的西安姑娘吴琪,两人成为了恋人。很快,威廉向吴琪求婚,在当时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威廉花了不少心思才说服吴琪的父母把女儿嫁给他。
这件事在英国引发了轰动,威廉和女友接受了BBC的采访,两人成为了英国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
实现儿时魂牵梦绕的愿望后,威廉带着妻子定居英国,原本以为可以安心待在英国直到老去,威廉却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即便回到故土,他还是经常想起在中国跑长城的日子。
经过一致协商后,威廉和吴琪重新回到中国,威廉先在吴琪的家乡西安某所高校找了份教英语的工作,1994年又辗转北京,在新华社担任编辑。每到周末,威廉就和朋友或独自前往长城考察。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威廉开始注意到很多游客“遗留”在长城的垃圾,空瓶子、香烟盒、餐盒……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时间久了,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威廉感到又气愤又难过,在他眼里,雄伟的长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用来瞻望欣赏的,而不是满身垃圾,像一个浑身脏兮兮的孩子。
威廉气不过,每次看到垃圾都会捡起来,为此招来不少异样的眼光,有人挖苦他靠捡瓶子挣钱,面对讥讽,威廉没有放在心上。有人觉得他多管闲事,说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威廉沉不住气了,说:“我知道长城是中国的,但它也是我们地球的一部分。”
尽管他比中国人还关心长城的环境,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跟吴琪多次吐槽后,妻子建议他多找一些人,一起做这件事。
于是,威廉开始从自己一个人动手捡垃圾到计划动员其他人一起去长城捡垃圾。
1998年4月,在北京长城饭店的资助下,威廉召集了120多位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加入了美化长城的活动。
除此以外,威廉还在长城设立中英文环保提示牌,希望引起更多人对长城环境的注意。并找来赞助商,雇佣了当地6位农民,在京郊怀柔附近的长城清理垃圾。
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到长城捡垃圾的活动中,威廉在2001年成立了“长城国际之友协会”,四处奔走演讲,希望得到全世界更多国家的支持和关注。
威廉的努力没有白费,协会如今已经壮大到拥有来自中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50多名固定会员,志愿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从2003年开始,威廉还开始收集长城过去的老照片,多次举办长城今昔照片对比的展览。从玉门关到老龙头,一拍就是5年,170多个地点,行程高达4.5万余公里。
2006年,威廉受邀走进了白金汉宫,伊丽莎白女王二世授予了他英国皇家最高荣誉的大英帝国勋章。
女王嘉奖他,“你保护了中国的长城,这是要投入毕生精力的工作!”
此后多年,威廉一直致力于保护长城的“工作”。
如今60多岁的威廉虽然不再每周都去登山,但只要去到长城,依然会捡垃圾。在他的影响下,身边的朋友和两个儿子,甚至儿子的同学也纷纷加入到了保护长城的行动。
“我会尽全力鼓励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事业。在余生之中,我会和妻子、孩子们留在中国,为了长城。”面对记者的采访,威廉如是说道。
很多人难以相信,世界上竟会有人不辞辛劳几十年如一日为一件没有所得的事而坚持。
世俗眼中的行为背后总是伴随着动机和目的,但是真的没有收获吗?显然不是。
在威廉看来,去长城捡垃圾、成立国际之友协会、组织志愿者等等,这些既不是责任,也不是义务,但却是一种信仰,一种保护长城环境的决心。
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也可以很大,关键看你是否愿意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在保护长城这件事情上,这位可爱的英国老人给我们上了很生动的一课,但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一个问题:今天有人给你捡垃圾,明天呢?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