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塘区布山古郡移民小区
在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一座以历史为根基、以民生为脉络的现代化移民社区——布山古郡移民小区,正以创新性的“搬迁+文旅”模式改写传统扶贫路径。该项目不仅是易地扶贫搬迁的示范工程,更通过融合布山文化、旅游开发与产业联动,构建起脱贫致富与文化传承的双向通道,成为观察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实践的鲜活样本。
一、扶贫搬迁与安居工程
作为广西首个实现“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提前三年完成的标杆项目,布山古郡移民小区通过“统规统建”模式,整合财政资金7503万元,在8个月内建成253套安置房,解决了122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搬迁户覃丽东的经历颇具代表性:通过缴纳1万元自筹款获得三室两厅住房,同时享受老宅拆除复垦奖补政策,实现了从山北乡危房到城区新居的跨越式转变。
在就业配套方面,小区创新设立党群服务中心与就业指导中心,通过“搬迁对象信息跟踪云平台”动态匹配岗位需求。截至2018年,已促成589人就业,就业率达79.8%。更引入“扶贫车间”模式,如先高蓝天电子科技公司等企业入驻,形成“家门口就业”生态链。这种“安置+就业”闭环设计,打破了传统搬迁项目“重居住轻发展”的局限。
二、文化传承与空间重构
布山古郡深度挖掘2200年布山文化底蕴,将壮族“那文化”、铜鼓文化、稻作文化等八大文化体系融入社区营造。稻作广场通过青铜牛雕塑、千亩稻田景观再现农耕文明;启源广场的莲花音乐喷泉则巧妙融合龙母水文化图腾。这种文化符号的实体化表达,使移民在空间转换中保持文化认同。
建筑设计上采用“仿古+现代”的混搭风格,如水街的登云阶梯采用壮族干栏式结构,而布山国际数字影城则以玻璃幕墙体现时代感。社区内设置的红色书屋、师公戏曲舞台等文化设施,不仅满足居民精神需求,更成为吸引游客的文化IP。这种“居住空间文化化”策略,使小区超越单纯居住功能,升级为文化传播载体。
三、产城融合与旅游驱动
项目以“旅游+”为核心引擎,规划三期建设文旅综合体,总投资达22-25亿元,打造包含商业街区、生态观光带、数字影城等多元业态。数据显示,项目运营后预计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直接创造1000个就业岗位,并通过餐饮、住宿等产业链延伸带动区域三产发展。
在产业联动方面,形成三大协同机制:一是与平天山森林公园、九凌湖风景区构成旅游金三角;二是依托林产品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农旅融合;三是通过30公里道路改造工程衔接石卡产业园,构建“文旅-制造-物流”产业廊道。这种“景区带社区、社区促产业”的模式,使移民小区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
四、治理创新与社会融合
小区率先建立“红色一家”党建平台,通过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协同,开展就业培训、健康义诊等48项服务。儿童之家的购买服务模式,引入青年志愿者开展安全教育、课业辅导,破解搬迁家庭子女教育衔接难题,该创新实践被纳入广西社区治理典型案例。
在社会资本培育方面,通过“三月三”歌圩、摄影比赛等活动促进新老居民互动。调研显示,定期举办的壮绣工作坊使65%的搬迁妇女掌握非遗技艺,部分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远销粤港澳,人均月增收1200元。这种“文化赋能+技能转化”的路径,有效提升了社区凝聚力。
五、生态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规划中采用“龙泉环绕”生态设计,旱河水系与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构成海绵城市系统。别墅区通过前铺后院布局,实现商业活动与生态居住的有机平衡。监测数据显示,社区PM2.5年均值较城区低15%,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23%,印证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的成功实践。
在能源利用方面,游客集散中心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年发电量达32万千瓦时;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站实现资源化率85%。这些绿色技术应用,使项目获得“广西生态宜居示范社区”称号,为同类项目提供低碳发展范本。
覃塘区布山古郡移民小区的实践表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需要多维突破:在物质层面构建“居住-就业-产业”闭环,在文化层面实现传统基因的现代表达,在治理层面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三方面:一是移民二代社会融入的长期跟踪;二是文旅IP的持续运营能力评估;三是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转化机制。该项目所提供的“文化锚定、产业驱动、治理赋能”经验,对中国中西部地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