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授谈印度女性移民
根据多篇报道,英国经济学家、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罗思义(John Ross)曾在2019年及后续的公开演讲中提出一个引发广泛讨论的观点:如果中国允许印度女性移民,数亿印度女性可能选择翻越喜马拉雅山前往中国。以下是相关背景与分析:
一、罗思义的核心观点
罗思义认为,中国女性在教育、健康、经济独立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与印度女性面临的系统性压迫形成鲜明对比。他通过数据对比指出:
1. 预期寿命:中国女性平均寿命为79.2岁,印度女性仅71岁,差距近8年。
2. 教育与就业:中国女性识字率达95%,印度仅65%;印度女性90%的时间被家务占据,就业机会极少。
3. 生存环境:印度女性分娩死亡率是中国女性的8倍,且40%新生儿因贫困营养不良。
4. 安全与尊严:印度公共设施匮乏,女性如厕困难,夜间外出风险极高,性暴力犯罪率长期居高不下。
基于此,罗思义假设若移民政策开放,印度女性将选择逃离种姓制度、性别暴力和贫困,追求更高生活质量。
二、印度女性的结构性困境
1. 种姓制度压迫:低种姓女性被视为“商品”,婚姻多由家族包办,且存在“顺婚制度”(低种姓女性可嫁高种姓男性,反之则禁忌),导致大量底层男性无法结婚,加剧针对女性的暴力。
2. 传统观念束缚:女性被视为“恶的化身”,宗教教义强化男尊女卑,殉葬陋习、月经禁忌等仍局部存在。
3. 经济依附性:多数女性无法获得独立收入,家庭地位低下,部分家庭甚至因经济原因无法修建厕所,迫使女性使用卫生条件极差的公共设施。
三、移民假设的现实争议
1. 可能性:罗思义的言论更多是强调中印女性生存境遇的差距,而非实际政策建议。他通过对比凸显中国在性别平等上的进步,以及印度社会改革的滞后。
2. 现实障碍:
四、社会反响与学术讨论
罗思义的言论引发对“移民作为解决方案”的争议。支持者认为其揭示了性别平等的全球不平等性;反对者则指出该假设忽略移民政策的复杂性和地缘政治现实。印度女性权利运动近年来有所发展,但需更系统性的社会变革。
罗思义的假设虽具冲击力,但其核心在于通过对比呼吁关注性别平等与社会发展差异。这一讨论也反映出中国在女性权益保障上的进步被国际学界认可,而印度仍需在破除传统桎梏、改善女性生存条件上投入更多努力。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