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产品

移民搬迁村书记同期声稿

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湖滨新城的砖瓦房,从江畔的危房到水电新区的社区,中国乡村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与家园重建。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移民搬迁村书记既是政策执行的先锋,又是群众情感的纽带,更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他们用脚步丈量民生温度,用智慧破解发展难题,在搬迁安置与后扶发展的双重考卷上书写着新时代的答案。

党建引领:凝聚发展核心力

移民搬迁村书记同期声稿

在云南巧家县5万移民搬迁工程中,3180名党员干部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包保体系,创新实践“五千工作法”——想尽千方百计、走进千家万户、道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不惧千难万阻。这种“党建+移民”模式,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正如海原县南堡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使草畜产业年存栏量突破7000头,集体经济收入达8.2万元。

在会东县水电移民区,“党员领着干、能人带头干”的工作机制成效显著。通过建立“四个一”帮扶机制(一个园区、一批民宿、一个车间、一个公司),村书记们带领移民群众发展牛油果种植、光伏清洁能源等产业,将安置点划分为533个网格,实现“问题发现在网格、矛盾化解在基层”。这种将党组织嵌入产业链的做法,使搬迁群众从“被动安置”转向“主动发展”。

产业培育:夯实经济基础

宁夏海原县的实践印证了“搬迁只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的真理。当地采取“庭院经济+园区经济”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为每户发放红梅杏、香水梨等经济苗木,发展“门前三分地”的微产业;另一方面建设肉牛养殖园区,利用旧棚圈发展菌菇产业,形成“棚圈变车间、农民变工人”的转型路径。这种“小庭院对接大市场”的模式,使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

在江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区,产业布局更具前瞻性。通过打造“湖滨生态旅游城市”定位,整合高峡平湖景观与堂琅文化资源,发展民宿经济与康养产业。同时建设8个卫星工厂,引进人力资源公司驻点服务,实现2.1万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成“楼上安居、楼下就业”的社区经济生态[[7][12]]。这种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为移民提供了可持续的生计保障。

民生保障:提升幸福指数

住房质量的飞跃是移民工程最直观的民生改善。陕西某移民安置点严格执行“50年不落后”建设标准,采用联排砖混结构,配套污水处理系统、文化广场和社区卫生室,相较原居住区的土坯危房,实现了从“生存型”到“发展型”住房的跨越。宁夏三河镇移民马永宏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从窑洞搬入60平方米砖瓦房,用上太阳能热水器,饲料成本反而降低,这种“居住成本下降、生活质量上升”的双重效益,正是民生工程的精髓。

在公共服务领域,“智慧移民”成为新趋势。巧家县推广“一部手机办事通”APP,提供养老认证、医保激活等23项线上服务,在安置区设立疫苗接种流动点,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针对特殊群体,建立“上门认证+定点帮扶”机制,确保低保、残疾补助等政策精准落地。这些细节处的创新,让移民群众感受到“离乡不离服务”的温暖。

社区融入:构建和谐家园

文化认同是社区融合的黏合剂。会东县通过建设农家文化大院,组织移民开展传统技艺培训,将“巧家小碗红糖”制作技艺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宁夏南堡村则通过“新旧村民结对”活动,用“一碗臊子面”打破隔阂,用“一场篮球赛”增进交流,这些看似平常的社区活动,实则是文化融合的催化剂。

社会治理创新同样关键。巧家县在8个安置点建立7个警务室,推行“楼栋长+物业+民警”三方联勤机制,成功化解1300余起纠纷。这种将“枫桥经验”植入移民社区的做法,实现了从“物理搬迁”到“化学融合”的转变。而海原县开展的“感恩课堂”,通过讲述搬迁前后的对比故事,强化了群众对“挪穷窝、拔穷根”的价值认同。

创新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在政策设计层面,“四房结合”(搬迁房、危改房、保障房、闲置房)和“两证发放”等创新举措,既盘活了存量资源,又保障了群众权益。陕西某县推行的“交钥匙”工程,为特困户提供拎包入住的安置房,同时配套公益性岗位,避免“福利依赖”现象[[43][58]]。这种“保障底线、激发上线”的政策包,体现了精准施策的治理智慧。

在资金筹措方面,多地探索出“群众自筹+银行贷款+项目整合”的多元模式。如某移民项目通过145户每户筹资20万元,整合国家补助、银行贷款等渠道,最终筹集4494万元建设资金。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筹资机制,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增强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移民搬迁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一场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构革命。从“党建红”引领“发展红”,到“产业绿”滋养“生态绿”;从“安置点”升级“幸福点”,到“新市民”变身“追梦人”,这场涉及千万人的迁徙故事,正在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篇章。未来的移民后扶工作,需在数字治理、碳汇交易、文化IP打造等领域深化探索,让搬迁群众不仅“安得下”,更能“融得进”“富得起”,最终绘就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

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 移民社区数字化治理体系的标准化建设
  •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机制在移民区的实践路径
  • 代际差异对移民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
  • 移民安置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协同机制

移民搬迁村书记同期声稿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