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搬迁对象与分类管理
1. 搬迁对象范围
扶贫搬迁: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需易地搬迁的农村人口,由扶贫部门精准识别并提供名单。
避灾与生态搬迁: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区、洪涝灾害频发区、采煤塌陷区居民,以及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农村人口。
其他类型:如重点工程建设、城镇化涉及的搬迁。
2. 分类补助政策
扶贫搬迁:集中安置人均补助2.5万元,分散安置1.5万元/人,旧宅基地腾退奖励1万元/人,住房面积人均≤25㎡,最大≤120㎡。
避灾生态搬迁:集中安置每户补助4.5万元,选择楼房化安置的再奖0.5万元;分散安置每户3万元。
兜底保障:特困户(如鳏寡孤独、残疾人)可获“交钥匙”工程免费住房,面积≤60㎡/户。
二、安置方式优化

1. 集中安置为主
关中、陕北、陕南集中安置率分别不低于90%、85%、80%,鼓励进城入镇安置(陕南≥60%,其他地区≥65%)。
新型社区建设结合产业园区、镇村改革,跨区域安置需市级制定方案。
2. 多样化安置模式
存量现房安置:利用商品房、保障房等存量房源,按需购买。
“交钥匙”工程:统建免费住房,配套社区服务设施,优先保障特困群体。
创新模式:如温州“新泽模式”通过资产盘活、收益共享实现移民共富,年收入预计增长3倍。
三、面积与资金管理
1. 住房面积标准
扶贫搬迁严格执行人均≤25㎡,特困户“交钥匙”工程最大≤100㎡(3人以上家庭)。
避灾、生态搬迁户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自行确定面积,但需符合宅基地标准。
2. 资金筹措与监管
扶贫搬迁资金通过中央补助、省级整合、市县分担等多渠道筹措。
资金使用需签订协议,明确分配规则,防止挪用。
四、后续扶持与权益保障
1. 就业与创业支持
提供职业培训、创业贷款及税收减免,鼓励搬迁户融入当地产业。
如温州设立“共富工坊”,优先为移民提供就业岗位。
2. 社区融入与公共服务
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水、电、路、教育、医疗等),分级配建服务设施(小型保基本、中型增功能、大型全覆盖)。
加强心理疏导,帮助搬迁户适应新环境。
3. 产权与法律保障
明确移民搬迁房产权归属,区别于小产权房,由提供法律保障,避免产权争议。
五、地方创新案例
温州“新泽模式”:整合政策资金购置营业房,通过商超、托育等业态盘活资产,实现年收入135万元,并建立收益共享机制(30%再投资,70%用于民生及分红)。
陕西跨区域安置:对环境承载差的县域实施跨镇、跨县安置,优化资源配置。
2025年移民搬迁房政策聚焦精准分类、安置优化、权益保障及可持续生计,通过补助差异化、安置多样化、后续扶持系统化等措施,实现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具体执行细则需结合地方实际,建议咨询当地移民管理部门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