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案例

移民搬迁安置点怎么管理

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我国累计建成各类移民搬迁安置点超10万个,涉及人口逾3000万。从深山到城镇,从分散到集中,搬迁群众如何在新的物理空间重构社会关系、延续生产生活,已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管理效能的高低直接关乎群众获得感,更决定了搬迁政策的可持续性。

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创新

移民搬迁安置点怎么管理

基层党组织在安置点管理中发挥着核心枢纽作用。陕西平利县通过设立专职社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实现300户以上安置区的组织覆盖,有效解决了"有事找不到组织"的治理真空问题。云南保山隆阳区的实践更具创新性,其"党建+积分制+石榴籽超市"模式,将环境卫生、文明行为等治理要素量化为积分,通过物质激励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两个月内累计兑换积分超过7600分,形成"治理共同体"的良性互动。

这种治理创新需要制度保障。甘肃民乐县在安置点建立"点长+第一书记+党建宣传员"的基层党组织体系,通过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精准服务,实现3212名劳动力中94.7%的就业转化率。这印证了党建引领需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方能转化为治理效能。

公共服务的精准化配套

教育医疗等基础服务是搬迁群众"稳得住"的关键支撑。甘肃民乐县投资7500万元建设工业园区学校,创新"课后服务+暖心餐"模式,既解决3000名搬迁子女就学问题,又通过延时服务解除家长后顾之忧。山西临县的实践更具系统性,18个安置点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配置血糖仪、供氧设备等基础医疗设施,4.1万搬迁群众实现"小病不出社区"。

服务配套需要动态调整机制。江西兴国县设置就业指导、户口迁移等"一站式"服务窗口,建立劳动力资源账单和岗位菜单,通过2554人次的技能培训实现精准就业匹配。这种"需求响应型"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公共服务供给的滞后性问题。

产业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培育是安置点管理的经济基础。陕西平利县建设3万平米社区工厂,发展毛绒玩具、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调查显示社区工厂存在厂房空置率高、员工流动性大等问题,仅有26%的安置点实现产业覆盖。这暴露出产业规划与就业需求的匹配难题。

破解之道在于多元化就业生态构建。贵州通过"四个确保"政策,将搬迁群众纳入城乡医保、养老保险体系,同时建立就业台账,开发保洁、护林等公益性岗位,使60岁以上群体参保率提升至98%。甘肃民乐县更将产业园区与安置点同步规划,实现"下楼就业、上楼回家"的产城融合模式。

移民搬迁安置点怎么管理

社区融入的文化重构

生活习惯的转变需要文化引导。调研显示,40岁以上搬迁群众中65%存在"种菜养猪"的农耕情结,对城镇生活方式适应困难。陕西试点"五星社区"创建,从法治管理到新民风培育,通过51个示范社区引导群众完成角色转换。云南保山的"红黑榜"制度,则将移风易俗纳入积分管理,有效遏制了酗酒扰民等陈规陋习。

文化重构需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广西在安置点建设乡愁馆,保留传统农具陈列、民族技艺展示空间;湖北则通过社区文化节促进新老居民融合。这些实践表明,文化认同建设应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

法治保障的制度化建设

产权界定是法治化管理的基石。《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条例》明确要求做好土地确权登记,但实践中仍存在社区工厂产权、公共设施产权不明等问题。陕西试点"零物业费"市场化管理,通过政企合作厘清管理权责,为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新思路。

社会保障的法律衔接亟待完善。贵州率先实现搬迁群众与安置地居民社保同等待遇,通过代缴养老保险、补发待遇等举措,解除了60岁以上群体的后顾之忧。这启示我们,需要从立法层面建立搬迁群众权益保障长效机制。

移民搬迁安置点管理本质上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实验。从平利县的社区工厂到保山的积分超市,从民乐县的暖心餐到临县的卫生室,各地探索已形成多元化的治理样本。未来管理创新应聚焦三个维度:智慧社区建设提升治理精度,产业生态培育增强发展韧性,文化认同重构促进社会融合。只有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