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局部署脱贫攻坚行动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移民群体既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对象,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各级移民管理部门以易地扶贫搬迁为核心抓手,通过系统化部署、精准化施策,构建起搬迁安置、产业培育、就业支持、后续保障的全链条扶贫体系。截至2025年初,全国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建设集中安置区3.5万个,配套产业园区1.2万个,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移民扶贫模式。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轨迹,更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制度创新的实践经验。
一、精准搬迁规划,确保安居乐业
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先手棋"。贵州惠水县推行的"六个坚持"原则,即省级统贷统还、自然村寨整体搬迁、城镇化集中安置等,创造了搬迁规模全国第一的奇迹。该模式通过县级集中建设、产业同步规划,实现了搬迁群众"拎包入住"与就业机会的无缝衔接。数据显示,惠水县新民社区通过配套建设电子元件加工厂,使搬迁群众就业率提升至92%。
在搬迁规划中,"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的精准策略至关重要。湖南湘乡市在棋梓镇连云村实施搬迁时,同步建设200亩水果示范基地,为贫困移民户提供鹅苗2000只、果苗4000株,形成"搬迁+产业"的联动效应。这种产业前置的规划思维,使得该村人均年收入从搬迁前的2800元增长至2025年的1.2万元。
二、产业就业双驱动,激活内生动力
产业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路径。江西九江市创新打造"光伏扶贫"模式,建成集中光伏电站210座,每座装机容量50KW,通过"贫困村建站、贫困户虚拟入户"的动态管理机制,使2.3万搬迁户获得稳定收益。这种"阳光银行"模式将清洁能源开发与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结合,年度发电收益达586万元。
在就业支持方面,"扶贫车间"成为重要载体。贵阳市农业农村局推动服装纺织企业在安置区设立加工点,通过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建成扶贫车间35个。其中白云区艳山红社区引入的智能穿戴设备生产线,吸纳搬迁群众就业480人,人均月收入突破4000元。这种"家门口就业"模式既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又培育了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三、强化后续扶持,巩固脱贫成果
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贵州省生态移民局推行的"655"后续扶持体系,涵盖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就业、社区治理等五大领域,特别是在医疗保障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数据显示,搬迁群众门诊慢性病补偿比例提高至50%,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有效化解了因病返贫风险。
教育扶贫方面,广西来宾市通过"千人支教计划"和教师轮岗制度,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导入移民安置学校。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子女享受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阶段的全程资助,2025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较搬迁前提升27个百分点。这种教育资源配置的"造血式"扶贫,正在重塑移民第二代的发展轨迹。
四、多方协同联动,构建长效机制
脱贫攻坚需要构建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协同机制。陕西韩城市移民局建立的"双联双包"制度,将包联干部与搬迁户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微信工作群实现需求实时对接。该市周原村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开发乡村旅游,建成农耕体验园、民宿集群等项目,带动户均增收1.8万元。
在数字化赋能方面,七星关区生态移民局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扶贫资产台账,对18.7亿元扶贫资金实施穿透式监管。通过"移民服务APP"实现政策推送、就业匹配、医疗预约等服务的数字化,使群众办事效率提升60%。这种技术赋能为后续扶持注入新的活力。
五、未来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
面对乡村振兴新阶段,移民扶贫需向"智慧移民"转型。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移民大数据平台,整合住建、教育、医疗等12个部门数据,运用AI算法进行返贫风险预警。在产业培育方面,可借鉴浙江"千项万亿"工程经验,重点发展数字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推动安置区产业升级。
制度创新方面,应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条例》,将过渡期政策转化为长效机制。探索"移民合作社+职业经理人"模式,引导搬迁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同时建立东西部协作的产业承接机制,如广东与贵州共建的"飞地产业园",已成功转移劳动密集型企业43家,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
从黔北山区到鄱阳湖畔,从武陵腹地到云贵高原,移民脱贫攻坚战书写了中国减贫史上的壮丽篇章。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改变了188万人的命运轨迹,更创造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制度样本。展望未来,需将移民扶贫经验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生态构建、社区治理创新等领域持续探索,让移民群众真正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参与者、受益者。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