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局民警年底总结工作
忠诚铸警魂 担当护国门
2024年,面对全球疫情反复与边境安全形势的双重考验,全国移民管理系统民警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为指引,紧扣国家移民管理局“维护国门安全、服务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在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深化“放管服”改革、防范境外疫情输入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这一年,移民管理队伍用行动诠释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以数据彰显了新时代移民管理工作的新作为。
一、忠诚履职:筑牢国门安全屏障
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方面,全年共侦破涉边类刑事案件2.3万起,打掉跨境犯罪团伙650余个,查获冻品、珍稀动植物制品等涉案物品价值超15亿元。特别是在建党百年安保维稳工作中,构建“一线查、二线堵、社会面控”三级防控体系,实现口岸边境重大案事件“零发生”,73个集体、242名个人获公安部表彰。
科技赋能成为提升管控效能的关键。全国边检机关推广应用“智能验证通道”,旅客通关效率提升40%;研发的“跨境犯罪预警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高风险人员1.2万人次,相关技术成果在联合国移民组织会议上作为典型案例分享。正如云南边检总站孙鸿滨总队长所言:“智慧边检不仅让执法更精准,更让守法群众感受到便捷与温度”。
二、服务为民:深化便民利企举措
“民生警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范围内推行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累计为异地申办群众节省交通成本超3亿元;试点“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在15个重点口岸建成,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群众满意度达98.7%。北京边检推出的“无障碍通道”服务,帮助2.6万名特殊旅客快速通关,相关经验被纳入《国际民航组织便利化指南》。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创新建立“防疫-通关”双同步机制。上海浦东机场边检站通过“分区查验、错峰分流”模式,保障日均2.3万国际旅客安全高效通关;珠海横琴口岸试点“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新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员往来节省通关时间60%以上。这些实践印证了深圳边检总站万云峰警官的感悟:“执法有力度更要有温度,服务创新永无止境”。
三、自我革新:推进法治化规范化
制度建设迈出关键步伐。修订《出入境管理法实施条例》,新增“跨境电子商务人员便利化”等12项条款;制定《移民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统一全国33类违法情形处罚标准。广西崇左边境管理支队通过“说理式执法”新模式,使行政复议案件同比下降45%,该经验被公安部作为法治公安建设典型案例推广。
监督机制持续完善。全国移民管理系统开展“以案促改”专项活动,建立执法全流程记录制度,配备4G5.2万台;推行“三级案管中心”建设,实现案件办理“日清周结月评”。统计显示,2024年群众投诉量同比下降38%,执法公信力显著提升。
四、铸魂砺剑:强化队伍能力建设
政治建警呈现新气象。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打造“国门党建示范带”47个,培育“红旗党支部”286个。新疆伊犁边境管理支队艾力木江警官在事迹报告中提到:“戍边守关不仅是工作,更是对党忠诚的终身必修课”。全年有23名民警因公负伤,3人荣立一等功,彰显了移民管理队伍的血性担当。
专业培训体系日趋完善。建立“总站-支队-所站”三级教官队伍,研发《跨境数据研判》《涉外警务英语》等9门核心课程;与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合作成立“移民管理研究院”,培养硕士层次专业人才120名。数据显示,经过“红蓝对抗”实战演练的民警,处突效率平均提升27%。
五、未来展望: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面对2025年新挑战,需重点推进三方面改革:一是深化“智慧边检”建设,研发应用生物特征识别、区块链签证等新技术;二是健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执法合作机制,试点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升级版;三是完善移民服务配套政策,研究制定技术移民积分制、海外人才居留便利化等制度。
理论研究亟待加强。当前针对跨境人口流动规律、移民社会融入等基础性研究不足,建议联合高校设立“移民治理创新实验室”,建立涵盖20万样本的移民行为数据库。正如学者在《移民管理现代化路径研究》中指出:“科学的理论支撑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前提”。
回望2024,移民管理民忠诚与汗水铸就了坚不可摧的国门防线;展望2025,更需以“赶考”姿态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议从三方面持续发力:强化科技赋能,构建“数字边防”新格局;深化国际合作,打造“命运共同体”实践样板;完善法治保障,推动《移民法》立法进程。唯有如此,方能在百年变局中谱写移民管理事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