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成效
1. 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
明确、部门、社区三级责任分工,建立“街道办-社区-楼长”管理体系,并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消防工作。部分安置点引入物业公司协助管理,签订责任书,形成“边查边改、持续整治”的长效机制。
制定《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明确消防设施维护、宣传教育和隐患排查的具体任务,确保责任到人。
2. 消防设施升级与维护
推动安置点完成消防专项规划,增设市政消火栓、微型消防站,并配备手抬机动泵、灭火器等基础设备。例如,宁夏闽宁镇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建成小型消防救援站,并推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整治消防通道堵塞问题,完成消防车通道划线,清理违规停放电动车200余处,确保疏散通道畅通。
3. 隐患排查与专项整治
开展“敲门行动”和联合检查,累计排查隐患600余处,重点整治电动车违规充电、楼道杂物堆积等问题。
针对高层建筑消防设施故障,协调建设单位修复供水管网,增配水枪水带等器材,保障消防设施完好率。
4. 宣传培训与应急演练
通过入户宣传、消防培训、播放警示片等形式,覆盖群众6000余人次,提升居民安全用电用气意识和自救能力。
组织社区微型站、专职消防队和消防救援站联合演练,制定实操性强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存在问题
1. 责任主体与资金保障不足
部分安置点消防设施移交责任不清,维修资金短缺,导致自动消防设施长期瘫痪。
2. 居民安全意识薄弱
搬迁群众仍保留传统用火习惯,存在私拉电线、堆放可燃物等问题,且留守老人、儿童自救能力差。
3. 管理机制待完善
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持证率低,日常巡查流于形式,隐患排查能力不足。
三、下一步计划

1. 强化责任落实与资金保障
推动将消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探索“积分制”管理,通过奖励机制引导居民参与隐患自查。
2. 深化隐患整治与设施维护
持续开展电动车充电棚建设,推广独立式感烟报警器和智能监控系统,降低火灾风险。
3. 创新宣传与培训模式
针对少数民族语言障碍,制作双语宣传材料,定期开展“方言式”消防培训,重点提升留守群体逃生技能。
4. 完善应急力量建设

加快小型消防站布局,推动专职消防队与社区微型站联动,提升初期火灾扑救能力。
四、典型案例
宁夏闽宁镇:通过编制消防专项规划、建设小型消防站、推广智能设备,打造移民安置点消防安全示范区。
云南兰坪县:结合“消防守护”计划,为安置点配齐基础设备,并建立“消防年历”宣传机制,提升居民参与度。
五、
移民安置点消防工作需坚持“防消结合、标本兼治”,通过责任压实、设施升级、宣传创新和长效管理,切实保障搬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