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砭镇新移民村村委会
在陕南秦巴山脉的褶皱中,燕子砭镇新移民村村委会的红色始终熠熠生辉。这个成立于2016年的基层组织,通过"党建+网格"管理模式,将全村划分为8个党员责任区,每个网格配备"1名党员+2名志愿者"的工作专班。2021年搬迁群众满意度调查显示,该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群众认可度达93.6%,较三年前提升22个百分点。
中国社科院乡村振兴研究所李教授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该村创新实施的"党员积分制考核"将组织生活参与度、矛盾调解成功率等12项指标量化考核,使党员服务效能提升40%。特别是疫情期间成立的"红色代办"服务队,累计为留守老人代购物资2700余次,彰显了基层党组织的先锋作用。
民生服务:构建和谐社区
村委会二楼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常年保持85%以上的窗口服务满意度。通过整合民政、社保、卫健等7个部门职能,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2022年新建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使高龄补贴认证等12项服务实现"掌上办理",办事效率提升60%。国家发改委新型城镇化评估报告特别指出,这种"物理空间+数字空间"的双重服务网络,为移民安置社区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在矛盾调解领域,村委会推行的"三事分流"机制(大事办、小事社区办、私事自己办)成效显著。根据镇司法所数据,2023年上半年矛盾纠纷化解率同比提升35%,其中家庭邻里纠纷占比下降至18%。村民自编的顺口溜"有事先找红马甲,大事小情不用怕",正是对民生服务体系的生动注解。
产业发展:激活内生动力
走进村东头的食用菌种植基地,56座标准化大棚整齐排列。这个由村委会牵头成立的合作社,采取"企业+集体+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127户移民户年均增收2.8万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研发的层架式栽培技术,使单棚产量提升至传统模式的3倍,产品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在文旅融合方面,村委会打造的"秦巴记忆"手工艺品工坊,将传统竹编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非遗传承人王师傅带领的创作团队,开发的12个系列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2022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这种"指尖经济"不仅留住乡愁,更让移民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文化融合:重塑精神家园
每逢农历初九,村文化广场的"移民大舞台"总会准时亮灯。这个由老中青三代移民共同打造的文艺平台,已培育出舞龙队、山歌队等7支群众文艺团体。陕西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的跟踪研究显示,持续开展的文化融合工程使新老村民的社区认同感差距缩小了41%,"我们都是燕子砭人"逐渐成为共识。
针对青少年群体,村委会实施的"双师课堂"计划颇具特色。通过对接西安名校资源,每周开展线上艺术教育,同时聘请本地手艺人传授传统技艺。这种"现代+传统"的教育模式,使95%的受访学生表示"更了解家乡文化"。移民子女小张在作文中写道:"现在的村庄,既有城市的便利,又有老家的味道。"
生态建设:守护绿水青山
漫步在村后的生态步道,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显示着负氧离子浓度。村委会推行的"三色管理"垃圾分类制度,使垃圾减量率达到65%,该案例入选《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典型范例集》。特别设立的"生态积分超市",让村民用环保行为兑换生活用品,这种创新机制被《》专题报道。
在流域治理方面,与环保组织合作开展的"清溪行动",不仅修复了3公里河道生态,更培育出20名持证民间河长。2023年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流域内Ⅱ类水质占比从搬迁前的58%提升至92%。村民老李感慨:"以前怕水淹才搬上来,现在倒成了护水人。"
未来展望:创新永不止步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燕子砭镇新移民村村委会正在谋划"智慧乡村2.0"建设。规划中的数字孪生系统,将整合社区治理、产业运营等六大模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建议,应重点加强数字化人才的本地化培养,避免出现"系统空转"现象。
针对移民社区普遍存在的代际发展差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提出"三维赋能"理念:通过技能培训赋能中青年,文化传承赋能老年人,数字素养赋能青少年。这种分层施策的发展思路,或将成为同类移民社区治理的新方向。
从秦巴深山的移民安置点到乡村振兴的示范村,燕子砭镇新移民村村委会用七年时间书写了基层治理的生动答卷。其创新实践表明:移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党建引领的向心力、民生服务的亲和力、产业振兴的支撑力、文化融合的凝聚力、生态保护的持久力共同作用。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移民社区代际需求差异、数字治理的边界等新课题,为新时代移民安置工作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样本。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