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问答

柞水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

在秦岭腹地的柞水县,移民搬迁工作不仅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作为这项系统工程的中枢机构,柞水县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办公室通过科学规划与精准施策,构建起覆盖住房保障、产业配套、生态修复的全链条服务体系。特别是在2024年洪灾后的重建工作中,该办公室以灾后安置为切口,创新“移民搬迁+”模式,探索出生态脆弱地区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一、规划引领,科学布局搬迁路径

柞水县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系统思维,构建起三级规划体系。在宏观层面,2011-2020年移民搬迁规划明确十年内完成13000户50000人搬迁任务,通过城镇移民小区、集中新村和自主安置三类方式实现梯度转移,其中集中安置比例达57.7%。中观层面,办公室推动下梁5000户移民新区建设,打造集居住、产业、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社区,使城镇化安置率从2014年的85.2%提升至2020年的100%。

微观操作中,办公室建立“五方责任”机制,要求国土、住建等部门联合开展地质风险评估,对安置点选址实行“三避开”原则(避开地质灾害区、行洪通道、生态红线)。例如在营盘镇营镇社区安置点建设中,通过整合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建成30套标准化安置房,配套实施排污管网和绿化工程,实现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的跨越。

二、民生为本,精准实施安置政策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办公室构建差异化补助体系。对于2024年洪灾倒房户,实行“1+N”叠加补助政策:除每平方米1500元的基准补助外,叠加危房改造、应急救灾等专项补贴,使王云良等受灾群众获得超10万元重建资金。在嘉禾移民安置小区,创新“居住证+原籍权益”管理模式,保障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医疗报销等23项权益无缝衔接,破解“人户分离”难题。

特殊群体帮扶方面,办公室建立“三色预警”动态监测机制。通过信息股的大数据平台,对搬迁群众就业、就学、就医状况进行实时跟踪,对存在返贫风险的“红色预警”家庭,联动人社部门开展技能培训。2021年预算显示,投入11.91万元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支出,构建起搬迁干部与群众的双重保障网。

三、资源整合,强化资金保障体系

办公室通过“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双轮驱动破解资金瓶颈。在2021年部门预算中,一般公共预算拨款达117.67万元,其中92.82万元用于事业单位运行,重点保障安置房质量监管队伍建设。更值得关注的是,办公室创造性实施EOD模式,在牛背梁景区周边安置点引入社会资本4.2亿元,将生态保护与民宿经济结合,使搬迁群众通过林地流转年均增收8000元。

资金使用效能方面,建立“三全”监管机制:全流程跟踪项目招标,如营镇社区项目严格限定施工企业资质;全周期审计资金流向,2021年压缩“三公”经费9%;全方位公开信息,通过网站动态更新安置房建设进度,接受社会监督。

四、创新驱动,提升后续管理效能

办公室在省内率先推行“双簿管理”制度,建立搬迁户家庭档案簿和产业发展台账簿。在杏坪镇木耳基地重建中,通过整合农业部门资金修复106个大棚,同步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使受灾群众实现“失房不失业”。数字化赋能方面,信息股开发移民搬迁GIS系统,对488户危房改造家庭实施卫星遥感监测,确保建房质量达标率100%。

社区治理创新方面,在嘉禾安置小区试点“楼栋长+网格员”管理模式,组建搬迁群众自治委员会。通过腾退股开展旧宅基地复垦,累计腾退土地1278亩,其中360亩用于建设光伏电站,形成“搬迁-腾退-再生”的循环发展链。

五、灾后重建,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面对2024年特大洪灾,办公室启动“四快”应急机制:快速鉴定488户危房,快速发放过渡租房补贴,快速修复137.8公里县乡道路,快速重建2343亩农田。在张坪村灾后安置中,将传统浆砌片石挡墙升级为混凝土结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彰显工程建设的防灾韧性。

产业恢复方面,建立“三方共担”风险补偿基金,对木耳大棚等设施农业实行保险全覆盖。通过农业农村局统筹,完成1283亩中度损毁农田的表土回填,确保春耕不误农时。这种“住房安全+生产恢复”的双重建构模式,为山区县灾后重建提供了范本。

未来展望与发展建议

柞水移民搬迁经验表明,生态移民工程需要实现三大转变:从“被动避灾”转向“主动防灾”,从“物理迁移”转向“社会融合”,从“主导”转向“多元共治”。建议下一步重点探索:①建立搬迁群众动态监测预警系统,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补助资金精准滴灌;②推广“社区工厂+家庭工坊”柔性就业模式,破解集中安置点就业密度不足难题;③构建秦岭地区移民搬迁跨区域协调机制,推动西安-柞水在旅游资源共享、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在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背景下,移民搬迁办公室需持续创新“搬迁+”模式,将安置社区打造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枢纽节点。通过培育银发经济、康养旅游等新业态,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终极目标,为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