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期贸易与移民(宋元至明朝)

宋元时期的商贸往来:文莱古称“渤泥国”,早在南宋时期(1264年)便出现华人活动的痕迹。1972年发现的南宋古墓碑显示,墓主蒲氏可能是来自泉州的商人,证明当时已有华商在此短暂停留。
明朝的传说与移民:传说中,明末清初的金门籍将领黄森屏因避祸迁居文莱,被苏丹招为驸马,吸引金门同乡移居。尽管此传说需进一步考证,但文莱丰富的黄金、胡椒资源确实吸引了华商定居,成为当地经济支柱。
2. 殖民时期的移民潮(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
资源开发的推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文莱发现石油和煤矿,大批华人技工从沙捞越、新加坡、香港等地涌入,参与石油开采。1911年人口统计显示华人仅736人,但1929年油田大规模开发后,华人数量激增。
殖民时期的政策:英国殖民时期(1888-1984年)对移民限制较宽松,华人主要从事商贸、服务业及石油产业,逐渐形成以福建金门人为主的社区。
3. 战后发展与移民结构变化(二战至独立前)

经济扩张与移民:二战后,文莱基础设施建设和石油工业发展吸引更多华人移民,尤其来自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技工。至1991年,华人人口达40,621人,但约一半为持短期工作准证的临时居民。
国籍与身份困境:文莱独立(1984年)后实施严格的国籍政策,要求通过马来语考试及长期居住条件,导致仅有23%的华人成为公民,多数为无国籍或永久居民。
4. 当代华人社区的特征
地域与方言分布:华人多聚居在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及石油重镇马来奕市。祖籍以福建(80%,主要为金门人)、广东(18%)、海南(2%)为主,不同方言群体分布地域差异明显。
经济与文化影响:华人主导零售、餐饮、法律等行业,并保留华文教育传统,现有8所华校教授三语(华语、马来语、英语),传承舞狮、民乐等文化。
5. 挑战与融入
国籍限制与社会融入:尽管部分华人通过联姻或贡献进入政界(如外交部前部长林玉成),但多数仍面临入籍难题。第三代华人仍可能因语言考试或配额限制无法获得国籍。
政策与文化的平衡:文莱推行化政策后,华人传统活动(如春节舞狮)受时间地点限制,但整体社会仍保持多元共处。
文莱华人移民史是一部从商贸拓荒到现代产业参与的历程,其社区在资源开发中崛起,又在政策限制下探索身份认同。尽管面临挑战,华人通过经济贡献和文化传承,成为文莱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