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
1. 项目背景
工程位于某省某县某镇,距市区30公里,装机容量1200MW(4台机组),总投资18.68亿元,建设工期4.5年。电站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区域电力系统高峰能力,缓解电力短缺问题,并促进当地旅游及经济发展。
移民工作分两阶段:
前期:进场公路工程涉及5个村20个村民组;
后期:库区及连接公路工程涉及两县共7个村30个村民组,最终调整后占地4.326平方公里。
二、监理机构与资源配置
1. 组织机构

监理项目部于合同签订后成立(如2023年8月筹建,9月正式运行),由总监理工程师统筹,下设综合办公室、移民组、测量组,分工明确:
综合办:后勤保障、档案管理、月报编制;
移民组:实物指标调查与补偿计算;
测量组:界桩定位、土地补偿核算。
团队共14人,含7名现场工程师及后勤人员。
2. 设施投入
配备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通勤车辆1部,并完善了生活设施(厕所、浴池等)。
累计复印A3/A4资料4557份,车辆兼顾接送工作人员,保障调查进度。
三、监理合同履行情况
1. 核心职责
实物指标调查:全过程协同设计单位,覆盖施工区、库区及工程占地区域;
数据收集:统计区域物价、耕地面积、农作物产值等;
界桩管理:参与红线内永久界桩埋设与复测;
规划审核:审核移民安置补偿概算及规划报告。
2. 实施成效
进场公路调查:
完成5村31户房屋及电力/通信设施调查,历时15天,补偿费用总计98.15万元。
房屋结构分类统计显示土木结构占比最高(1689.7m²),补偿金额按户均分配明确。
库区调查难点:
上库区因宣传不足导致进度拖延(历时38天完成162户调查);
下库区遭遇村民阻挠,经介入后恢复进度,最终完成数据采集。
四、关键挑战与应对措施
1. 主要问题
村民抵触:下库区村民围堵现场、拒绝签字,导致有效工作时间不足6天;
协调难度:地方宣传不到位,基层配合不力。
2. 解决策略
强化沟通:联合市、县召开现场会,采取行政干预措施;
优化流程:调整征地范围以平衡用地需求与投资成本;
动态调整:针对改线争议(如进场公路增加3户移民问题),通过核算补偿与重建成本后维持原方案。
五、经验总结与建议
1. 成功经验

科学组织:职能制分工提高效率,明确各组职责;
多方协作:与设计单位、地方形成联动机制;
数据支撑:严格依据《移民调查细则》《省移民管理条例》等文件规范操作。
2. 改进方向
前期宣传:加强政策解读与村民沟通,减少执行阻力;
动态监测:建立实时反馈机制,快速响应突发问题;
成本控制:优化设施使用(如车辆共享),降低额外支出。
以上总结基于多篇监理工作报告整合,涵盖工程实施、管理难点及解决策略,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如需具体数据或流程细节,可查阅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