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资讯

威宁县龙场镇移民局局长

在乌蒙山腹地的威宁县龙场镇,有一位始终奔波在移民工作一线的基层干部。他带领团队穿梭于高山深谷之间,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情化解难题,成为搬迁群众心中信赖的“主心骨”。作为移民局局长,他既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也是群众利益的守护者,更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在这片承载着脱贫攻坚历史使命的土地上,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基层干部的使命担当。

一、政策落地:构建移民搬迁保障体系

在易地扶贫搬迁这场历史性战役中,龙场镇移民局始终将政策精准落地作为首要任务。局长带领团队创新实施“动态核查+分类施策”工作机制,对全镇36个行政村开展地毯式摸排,累计召开院坝会、板凳会200余场次,发放政策宣传手册1.5万份。通过建立“一户一档”电子数据库,实现搬迁对象识别精准度达99.7%,确保符合条件的群众“应搬尽搬”。

威宁县龙场镇移民局局长

在安置房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人均20平方米标准,引入第三方质量监测体系。2023年新建的朝阳新城安置点,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2.8万平方米,形成“15分钟便民生活圈”。数据显示,该镇累计建成安置房9785套,搬迁群众满意度达98.6%,这一成绩的取得,正是源于对政策的严格执行和人性化创新。

二、民生为本:完善后续扶持服务体系

搬迁只是开始,安居乐业才是根本。局长团队首创“就业服务五步工作法”:技能培训→岗位匹配→就业跟踪→创业扶持→权益保障。2024年联合人社部门开展电工、家政、苗绣等专项培训38期,覆盖搬迁群众2600人次,实现户均1.8人稳定就业。在安置社区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培育社区超市、民族手工艺品作坊等小微企业42家,带动就业500余人。

针对特殊群体建立帮扶台账,创新“三色管理”机制:红色标注零就业家庭,黄色标注低收入家庭,绿色标注正常家庭。对标注家庭实行“1+N”结对帮扶,2024年累计解决就医就学困难137件,开发公益性岗位236个。这种精细化服务模式,被毕节市农业农村局调研组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三、基层治理:创新社区融合管理模式

在万人安置社区推行“党建+积分”治理模式,将环境卫生、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等纳入积分体系。建设“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安装人脸识别系统67套、智能安防设备230组,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5%。组建由搬迁群众构成的30支文化队,举办“移民文化节”“邻里守望日”等活动,促进文化融合。

建立“三级议事”机制:楼栋长收集问题→社区党支部协商→移民局统筹解决。2024年通过该机制完成电梯维修、停车位改造等民生工程12项。这种治理创新使龙场镇安置社区连续三年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其经验被写入《贵州省大型安置区治理现代化实施方案》。

四、创新发展:探索乡村振兴特色路径

威宁县龙场镇移民局局长

在局长推动下,龙场镇率先建立“搬迁户+合作社+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引进龙头企业建设食用菌产业园,采取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订单种植等方式,带动搬迁户年均增收1.2万元。发展“庭院经济”示范户300家,户均年增收8000元,形成“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新模式。

依托当地苗族文化资源,打造“移民文化研学基地”,开发蜡染、芦笙制作等体验项目。2024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创造经济收入1200万元。这种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被贵州日报专题报道为“搬迁社区转型样板”。

移民工作的时代启示

龙场镇移民工作的实践表明,基层移民干部需要兼具政策执行力、民生感知力和创新发展力。当前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撑,也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创新探索。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移民工作正面临社区养老、代际贫困等新挑战。未来应加强移民心理融入研究,构建数字化治理平台,探索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从“物理迁移”到“心灵归属”的深层转变。

这位扎根乌蒙山区的移民局长,用七年时间书写了新时代基层干部的担当答卷。他的故事印证着:只要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就能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走出一条充满温度的移民安置之路。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