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国家

兴宾区移民局为库区移民

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水库移民群体的安居乐业与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正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作为承担着全区3万多名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核心机构,兴宾区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以下简称“兴宾区移民局”)始终以“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通过系统性政策支持与创新性实践探索,成功将30余个移民村从贫困洼地转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示范村,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移民发展之路。

一、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发展动脉

“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曾是五山乡李村的真实写照。2006年,兴宾区移民局以30万元扶持资金为支点,撬动近200万元建设投入,通过硬化道路、修建水利设施等工程,使该村成为首个实现“户户通水泥路”的移民村。这一改变不仅让农产品运输成本降低40%,更吸引了多家农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区累计修建移民村道路220公里,完成危旧房改造815户,16个人饮工程惠及近万移民,基础设施覆盖率提升至92%。

在夜间照明系统建设方面,2020年启动的“光明工程”具有标志性意义。通过公开招标采购太阳能路灯,良塘乡上奇峰、下奇峰等移民村实现道路亮化全覆盖,犯罪率同比下降67%,夜间经济活动活跃度提升3倍。该项目被自治区评为“民生工程创新示范案例”。

二、产业造血机制:激活内生动力

针对移民村产业发展困局,兴宾区移民局创新提出“一村一策”发展模式。以五山镇古村为例,通过整合340万元移民资金建设葡萄种植基地,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形成104.9亩标准化大棚种植区,带动户均年增收2.3万元。该村打造的葡萄园示范区更获评“广西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在产业多元化方面,李村的转型堪称典范。从传统粮食种植转向200亩蔬菜基地与肉芥菜轮作模式,并延伸发展桑蚕养殖、土鸡生态养殖等产业链,使该村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不足3000元跃升至2023年的1.8万元,成为全市首个移民“亿元村”。

三、技能培训体系:培育新型移民

兴宾区移民局构建的“三维培训网络”包括:农艺专家驻村指导、移民骨干示范带动、跨区域技术交流。2020年以来,累计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135场,覆盖6000余人次,其中农机驾驶培训使180名移民获得专业资质,就业率提升至91%。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移民留学”项目。通过选派70余名致富带头人到恭城瑶族自治县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带回的果蔬保鲜技术使农产品损耗率从25%降至8%,带动周边6个村发展冷链仓储产业。

四、生态文化融合:重塑乡村价值

在贡模屯移民新村的建设中,民族特色保护与现代化需求实现完美平衡。瑶族吊脚楼元素与现代住宅设计相结合,预留的桑蚕养殖空间既保留传统文化,又创造经济价值。该村通过建设民族文化广场、举办“三月三”歌圩节,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文旅收入突破800万元。

生态环境整治方面,实施的“四化工程”(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成效显著。马安村贡模屯通过建设污水处理系统、生态停车场等项目,村内绿化覆盖率从12%提升至38%,获评“全国美丽宜居村庄”。

五、资金管理创新:保障长效发展

兴宾区移民局建立“三审三公示”资金监管机制,对4670万元危旧房改造资金实行全过程透明化管理。通过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确保资金使用合规率达100%,相关经验被自治区移民系统作为范本推广。

在资金使用效能提升方面,2023年实施的“移民发展基金”试点颇具突破性。将部分后期扶持资金转为村集体产业投资本金,通过股权分红模式使移民村年均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以上,实现“输血”向“造血”的根本转变。

兴宾区移民局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实践,成功探索出移民发展的“四维模型”——基础保障、产业驱动、能力提升、文化赋能。但面对乡村振兴新要求,仍需在数字技术应用(如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移民代际发展(如新生代职业培训)、生态补偿机制等领域深化研究。建议未来建立移民发展大数据平台,推动政策精准投放;加强移民村与科研院所合作,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真正实现“移得出”向“发展好”的跨越式转型。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