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资讯

信阳市平桥区移民搬迁村

在豫南大地上,信阳市平桥区的移民搬迁村正以崭新的姿态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作为出山店水库建设的核心区域,这里承载着数万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时代使命,通过政策创新、产业升级与生态融合,不仅实现了从“安居”到“乐业”的跨越,更成为全国水库移民安置的典范。从翟寨新村的荷塘菊海到甘岸街道的田园综合体,平桥区的移民村用实践证明了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信阳市平桥区移民搬迁村

移民安置的科学规划

平桥区的移民搬迁始于出山店水库建设的战略需求。2018年第三批移民搬迁中,涉及平昌关镇6个村2562户的集中安置,通过“包保责任制”和“换位思考工作法”,确保搬迁过程平稳有序。在翟寨移民新村建设中,政策制定者创造性地将安置与生态宜居结合,实现厕所改造率100%、污水处理率70%、自来水全覆盖,并通过“雪亮工程”安装监控设备197万元,构建起现代化社区治理网络。

这种系统性规划体现在多维度的资源整合上。如平昌关镇对浸没区33户居民采取后靠搬迁,同时对240亩土地实施地面抬高与排水整治,既解决地质隐患又保留生产空间。移民资金的监管体系更是创新性地引入第三方审计,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控,确保每笔资金精准投向道路硬化、农田水利等民生领域。

产业发展的多元路径

移民村的经济振兴关键在于产业造血功能的构建。翟寨村通过“5个千亩工程”形成特色农业集群,其中300亩荷塘套养鲫鱼、100亩金丝皇菊加工车间,带动人均年收入达12800元。这种“农业+”模式在甘岸街道得到深化,草莓、瓜蒌种植结合直播电商,使“淮河翠”品牌农产品年效益突破千万,22家合作社形成联农带农效应。

产业升级还体现在二三产融合创新。明港镇清淮新村发展服装制造与冷链仓储,长台关乡的箱包产业形成集聚效应,1927万元移民扶持资金撬动10余家规上企业,创造就业岗位超千个。更具前瞻性的是“大埠口·豫见江南”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水库景观与农耕体验结合,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万元,印证了生态价值转化理论的实践可行性。

生态人文的协同共生

在生态建设方面,移民村展现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思维。翟寨新村50%的绿化覆盖率与节能路灯工程,将“村在绿中”的设计理念落地。出山店水库建成后形成的7.8万亩水域,不仅调节区域气候,更通过生态补水每年为信阳城区输送2亿立方米优质水源,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服务的双重价值。

文化重塑成为移民融入的重要纽带。平桥区在6个移民村推广“三星文明户”评选与“饺子宴”活动,通过集体生日会等仪式重建社区认同。更具深意的是对豫南文化的保护传承,如甘岸街道挖掘淮河文化建立移民展示馆,长兴移民后裔保留罗山方言与舞狮传统,印证了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在移民社区的实践。

信阳市平桥区移民搬迁村

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

移民村的治理创新体现在精细化服务与数字化赋能。平桥区建立的“企业首席服务官”制度,71名干部对接115家企业,通过帮办代办解决涉企问题170余项,展现服务型转型成效。而在矛盾化解层面,“六防六促”专项行动与移民信访专班,将朱桂花补偿纠纷等个案纳入制度化解决渠道,体现治理弹性。

数字技术的应用更凸显治理现代化特征。除“雪亮工程”实现社区安防全覆盖外,平桥区在移民资金监管中引入区块链技术,通过智能合约确保资金流向透明可追溯。这种技术治理模式与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形成呼应,为大型移民社区管理提供新范式。

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

面向2035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平桥移民村需在三个维度深化发展:一是推动“移民经济圈”跨区域联动,借鉴清末豫南移民环太湖拓殖经验,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协作网络;二是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移民房产权益质押融资,激活沉睡资产;三是建设移民大数据平台,整合生产、生活、生态数据,为精准施策提供支撑。

正如翟寨村支书陈勇所言:“从生存性搬迁到发展性安居,我们正在书写移民安置的中国方案。”平桥区的实践表明,移民搬迁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社会关系的重构、发展动能的转换与文明形态的演进。这片土地上的探索,为全球后发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充满东方智慧的解题思路。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