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市移民局王琪妍
扎根移民事业 谱写惠民篇章——记云南普洱市移民局王琪妍
在澜沧江畔的青山绿水间,普洱市移民开发事业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作为这座“绿色明珠”城市移民工作的中坚力量,王琪妍始终秉持“以民为本、服务发展”的理念,在移民搬迁安置、后期扶持、库区治理等领域深耕细作。从2016年参与制定市级机关遴选标准,到推动全市移民安置完成率达95%以上,再到创新性构建“三安家园”服务体系,她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普洱市打造国家清洁能源基地与移民安居乐业架起桥梁,成为新时代移民工作的生动注脚。
政策执行的践行者
作为移民政策落地的重要推动者,王琪妍深度参与了《普洱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配办法》的实践。在2016年移民局公开遴选中,她主导设计的“笔试30%+面试40%+经历评价30%”复合考核机制,成功选拔出兼具专业能力与基层经验的优秀人才。数据显示,通过该机制遴选的3名工作人员,在后续工作中推动17座水电站移民专项验收提速30%,印证了科学选人机制对移民工作效能的提升作用。
在政策执行层面,她创新提出“三级联审”制度,即县区初审、部门联审、市级终审的移民资格核查流程。这一机制使全市66366名移民后期扶持人口认定准确率达到99.8%,避免了资金错配风险。正如2024年移民工作报告所述,精准的政策执行使得普洱市连续两年在全省率先完成3.38万移民直补资金发放,构建起政策惠民的高速通道。
民生关怀的深耕者
面对移民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核心诉求,王琪妍将民生工程细化为“安居、乐业、安心”三大维度。在安居保障方面,她推动实施的“移民新村”建设项目,累计建成89个安置点,配套建设文化活动室、篮球场等设施,使7万移民实现从“有居”到“优居”的跨越。2023年,镇沅县振太镇邦庆村等50个移民村获评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印证了居住环境与社区治理的双重提升。
在产业扶持领域,她主导构建“党支部+合作社+移民”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将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注入咖啡、茶叶等特色产业,成功培育出澜沧县香竹林安置区等示范点。数据显示,该模式使移民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15%,移民人均收入较搬迁前提升42%,真正实现“扶持资金”向“发展资本”的转化。
创新实践的开拓者
针对移民工作中资金整合难题,王琪妍创造性提出“杠杆式资金运作”策略。在糯扎渡水电站库周建设中,她以1.4亿元企业支持资金撬动5.97亿元整合资金,完成道路硬化、饮水工程等68个项目,打造出“小资金推动大民生”的经典案例。这种资源整合模式被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列为创新示范,并在2023年获得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节约型机关”称号。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她牵头开发的移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安置进度、资金流向、培训记录等数据实时可视化。系统上线后,移民诉求办结周期从15天缩短至7天,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8.5%。正如2024年“三安家园”建设报告所述,数字化手段使移民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感知”,建立起精准化服务新范式。
未来发展的思考者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新起点,王琪妍敏锐指出移民工作的三个转向:从硬件建设向软实力培育延伸,从物质补偿向能力提升转型,从主导向多元共治演进。她主导编制的《移民后期扶持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首次将“移民子女职业教育”“数字技能培训”纳入重点,计划通过校企合作培养500名专业技术人才,为库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针对移民社区治理,她提出“法治+德治+自治”融合治理模型。通过建立移民议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法律宣讲等方式,已在思茅区试点实现矛盾纠纷同比下降60%。该实践为全国移民社区治理提供了“普洱方案”,相关经验获《农民日报》专题报道。
从政策执行到民生改善,从机制创新到未来探索,王琪妍的职业生涯深刻诠释了移民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在她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普洱市移民安置完成率突破95%,库区移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7%,真正实现了“移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目标。展望未来,随着“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数字化、法治化手段的深度应用,普洱移民事业必将书写更辉煌的篇章。这启示我们,新时代移民工作不仅要解决物理空间的迁移,更要构建情感认同的家园,让每一处库区都成为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地。
article {max-width: 800px; margin: 0 auto; line-height: 1.6;}
h1 {text-align: center; border-bottom: 2px solid eee; padding-bottom: 15px;}
h2 {color: 2c7da0; margin-top: 30px;}
p {text-indent: 2em; margin: 10px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