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资讯

中国移民秘鲁廉价劳动力

中国移民作为廉价劳动力输入秘鲁的历史主要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这一过程与全球殖民经济、劳动力需求及中国国内社会动荡密切相关。以下是相关背景与过程的综合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移民动因

1. 秘鲁劳动力短缺与黑奴制度终结

秘鲁1821年独立后,经济依赖种植园和资源开发(如鸟粪、棉花、铁路建设),但人口仅约200万,劳动力严重不足。1854年秘鲁废除黑奴制度后,庄园主急需替代劳动力,转而通过“契约华工”填补空缺。

2. 中国国内的社会危机

战争后,清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赋税加重,加之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造成南方经济崩溃,大量农民和小商人陷入生存困境,被迫寻求海外谋生机会。

二、契约华工的招募与剥削

中国移民秘鲁廉价劳动力

1. 诱骗与强迫移民

西方商人通过厦门、澳门、香港等口岸设立“卖人行”,以虚假承诺(如高薪工作)诱骗华人签订契约,甚至绑架人口。1847年首批75名华工抵达秘鲁,至1874年共约12万华工被输入秘鲁。部分史料显示,实际被诱骗或绑架的华人可能超过10万,但约10%在航程中因恶劣条件死亡。

2. 非人的劳动条件

华工主要从事挖鸟粪、修铁路、种植园等重体力劳动,每日工作长达14-16小时,仅获得极低报酬(每周1比索)和基本生存物资。鸟粪场环境尤其恶劣,粉尘导致肺部疾病频发,死亡率高达50%。监工常以限制自由,逃跑未遂者常遭鞭打或自杀。

3. 契约制度的奴役性

契约名义规定8年工期,但庄园主常通过债务陷阱或暴力强迫续约,实际将华工变为终身奴隶。秘鲁社会甚至将华工称为“黄奴”,其法律地位与黑奴无异。

三、转折:华工反抗与自由化

1. 华工抗争与国际干预

19世纪70年代,华工通过罢工、等方式反抗压迫,例如1870年“诺维尔·朋内罗普”号货船。清在国际舆论压力下介入,1874年与秘鲁签订《中秘友好通航条约》,废除契约制度,承认华工自由身份。

2. 自由劳工阶段与新移民潮

1874年后,约5万华人以自由身份移民秘鲁,主要从事小商业(餐馆、杂货店等),逐步形成拉丁美洲最大的唐人街(利马卡邦街)。至20世纪,华人经济地位提升,甚至参与秘鲁政治,如黄氏家族创办的连锁超市占据利马零售市场65%。

中国移民秘鲁廉价劳动力

四、影响与遗产

1. 社会融合与文化适应

早期华工因性别比例失衡(女性仅150人),多与秘鲁原住民、黑人通婚,后代被称为“Tusán”(土生),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华人饮食文化(如“Chifa”中餐馆)成为秘鲁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当代华人社群的地位

目前秘鲁华人及混血后裔约300万,占总人口10%,活跃于经济、政治领域,多位华裔担任国会议员、部长等职。华人移民史从血泪剥削到社会融合,体现了族群韧性。

中国移民作为廉价劳动力输入秘鲁的历史,既是殖民经济链条的一环,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人口流动的缩影。这一过程既暴露了19世纪劳工制度的残酷性,也展现了华人社群通过抗争与适应实现社会流动的复杂历程。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