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产品

看北京使馆区160年来的变迁

  今天给各位分享看北京使馆区160年来的变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854年(咸丰四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公使提出“遣使入京”。 1858年,中国与各国侵略者签订了《天津条约》号条约。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包括要求外国宣布其在北京的存在。

  1860年,英法联军以续约为借口入侵中国,占领北京。中国与英国、法国、俄罗斯签署了《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确认了《天津条约》的有效性,进一步扩大了各国权益。

  随后,英国公使入住纯亲王府。法国公使正式入住安俊亲王府;俄罗斯部长搬进了东正教教堂的俄罗斯馆。各国开始在北京东交民巷(原名东江米巷)建立大使馆。

  下图是1861年后的北京地图,可以看到法国、日本、俄罗斯、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宅邸在这一带的位置:

  1900年以前,已有11个各国使馆驻扎在东交民巷地区,但面积并不大。下图为1900年以前各国驻北京大使馆列表。

  下图是当时该地区的详细地图。总体而言,使馆建筑在整个地区仍占少数。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这一地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01年《辛丑条约》年,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线,允许各国驻军保护,界内不准华人居住。

  《辛丑条约》 将“东江米巷”更名为“使馆街”。中方绘制的地图上,正式更名为“东交民巷”。

  清朝在1901年5月签订的第《北京各国使馆界址四至专章》号中进一步明确了使馆区的界限。

  在此范围内,外国人有自己的管辖权,中国人不准居住。在这个范围内,除了宗仁府、吏部、牧部、礼部外,其他都迁走了。

  在1907年德国人绘制的北京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东交民巷使馆区的范围,以及范围内主要建筑的分布情况。见下图:

  下图为1907年东交民巷使馆区街景:

  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存在,影响了北京的铁路布局。

  1901年,为了方便使馆区交通,英国人开始修建正阳门东站和铁路线。

  1901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在北京划定了各国占领区。《京城各国暂分界址全图》显示了各个国家的权力分布。图片右下角黄色区域为英国势力范围,左下角紫色区域为德国势力范围。见下图:

  英国修建京凤凰铁路时,丰台至正阳门这段避开了德国的势力范围。他们打开了城墙的右下角,从北京城的东南绕过了英国的势力范围。

  下图为京丰铁路进入北京市区的线路图。图中,我们从左下的马家堡地区往右上走,穿过一小段城墙,最后绕西行回到前门地区的正阳门火车站。

  下图是正阳门东站的老照片:

  民国初年,各国将使馆区内的土地出租给外商经营,还建有银行、中央银行、邮局、旅馆、医院等设施。其中,银行大楼数量最多。

  这一带原有的国子监、祠堂、寺庙等建筑均被占用。整个地区被高墙包围,并有堡垒和卫兵把守。东交民巷地区成为国际军营。

  1914 年的地图更清楚地显示了该地区。见下图:

  1937年抗战爆发,除德国、意大利等轴心国外,其他使馆建筑全部移交给中华民国管理机构。

  

  日本占领北京时,东交民巷使馆区并未受到影响。下图为1948年该地区的地图。

  使馆区的建设和管理方式以及建筑风格均为西式风格。

  下图为英国使馆武官大楼:

  下图为美军军营:

  下图为比利时豪宅:

  解放后,东交民巷使馆区的人全部离开。当时与中国建交的一些国家,如民主德国、匈牙利、缅甸等,都曾使用过这里的一些旧建筑。后来这些国家的使馆都迁往朝阳区。

  从此,东交民巷地区不再作为使馆区。从2000年左右的地图来看,这一带基本上都是办公楼、医院等机构。见下图:

  新中国成立后,各国驻北京使馆均设在朝阳区。目前,朝阳区共有4个使馆区,其中已建成3个,1个在建。这些区域的分布概况如下图所示:

  朝阳区最早的使馆区在建国门外的日坛地区。

  1955年,国家开始在此地区建设使馆区。 1957年,印度、哥伦比亚、斯里兰卡、越南等国驻华大使馆成立。 1958年,英国、古巴、保加利亚等国在该地区设立大使馆。

  该地区是北京第一使馆区,主要居住着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到1984年,建国门外使馆区已建有36个使馆。

  下图为该区域目前的地图:

  1962年,北京在东直门外的三里屯地区开始建设第二使馆区。首先建立了法国、荷兰和叙利亚的大使馆。

  当时一些非居民国家,如塞浦路斯、冰岛、秘鲁等,不需要完整的使馆建筑,因此修建了一座使馆大楼和一座16层的外交办公楼。 1984年,三里屯地区设立了63个大使馆。

  第二使馆区大部分被西方国家占据。下图为该地区目前的地图:

  随着使馆区的发展,朝阳区建成了一系列配套的涉外服务设施,包括长城饭店、昆仑饭店等数十家酒店,以及会议中心、会展中心、会所、商场等。其他设施。

  1987年开始,北京开始在燕莎大桥东建设第三使馆区。从地图上看,该地区现在有美国、法国、阿联酋、以色列、印度、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大使馆。见下图:

  据网上信息显示,目前驻北京共有183个使馆。

  近年来,北京开始规划第四使馆区,位于东坝地区。根据朝阳区最新国土空间规划,第四使馆区未来将成为重要的城市发展节点。见下图:

  第四使馆区毗邻东巴地区。见下图:

  朝阳区使馆区的建设带来了酒店、餐饮、商业购物、酒吧街等功能的发展。朝阳区CBD的建设也与外贸需求的增长有关。如今的朝阳区可以称得上是北京六区中比较时尚、现代的一个区域。

  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过去160多年了。在此期间,北京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使馆区是屈辱的象征,而新中国成立后的使馆区则是中国国际地位的象征。

  留我一人

  照片里的照片真令人感慨!见证了中国这么多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古老建筑和现在的建筑的对比太有意思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人心叵测i

  小时候常听外公说当年这边的故事,没想起来竟然如此丰富多彩啊!特别想问问作者里边哪些老照片是来自哪里呢?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寒山远黛

  北京使馆区作为国际交往的重要地带,百年来见证了中国外交的历史变迁。图片展示了很多珍贵的历史画面,让人更加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tm的滚

  没想到这些古老建筑居然还能矗立到现在,年代久远的样子却依然很有魅力啊。希望这些建筑能够被好好保护起来。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怕疼别碰我伤口

  仔细看照片,感觉北京使馆区的变化确实非常大,从早期建筑风格到现在的现代化城市景观,都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很爱吃凉皮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很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北京使馆区历史变迁的资料和故事。希望作者以后能写一些更详细的篇章。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迷路的男人

  我觉得这篇文章比较平淡乏味,缺乏深入分析和思考。只是一些照片的收集和简单描述而已。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空谷幽兰

  照片里的建筑看起来有点陈旧和破败,或许是年代久远了造成的。希望政府能在保护历史的同时,也能进行适当的修缮改造。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玻璃渣子

  我从小生活在这个地区,这些照片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但我觉得现在的环境相比往昔更加繁华热闹,商业发展也越来越快...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今非昔比'

  很高兴看到北京使馆区从过去到现在的变迁,这说明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希望未来能继续保持这种发展的趋势!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放肆丶小侽人

  感觉文章缺乏一些视角的拓展和深度挖掘,更多的照片和更具体的描述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北京使馆区的独特魅力。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望的后半生

  我从图片中看到了北京使馆区从过去走向未来的步伐,这些变化代表着时代的进步。希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加美好的景观!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糖果控

  文章的语言比较单调乏味,缺乏生动的描述和故事性,让读者难以产生共鸣。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玫瑰。

  我很喜欢这种历史回顾类的文章,通过图片可以让人更好的理解当时的场景和环境。希望能有机会亲自参观一下北京使馆区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素婉纤尘

  希望作者以后多多更新这样的篇章,让我们能够更加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历史变迁和人文风貌!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衫故人

  看到这些照片不禁感慨人生如沧海一粟,时间真的过得飞快啊!希望未来能够留下一份更好的历史记录,让子孙后代看到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此我爱的人都像你

  其实我想说的是,现在的北京使馆区越来越拥挤了,以前的感觉没有了。不知道以后是否还能保留它的特有的文化氛围?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清晰的声音

  文章内容确实不错,图片也很精美,让人感觉到了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飞跃!尤其喜欢照片最后一张,对比前后变化很明显!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惟港移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