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维权无果,这个45岁的中年妇女只好自己当律师
在看这个中年大妈当上律师的故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信访制度,大家应该在中学的教科书上就有所了解,如果忘了的可以看看百科上的解释:
无论是教科书还是百科上的介绍,信访制度都具有民主性、维权性、监督性等功能。然而,话说的好听的同时,这个制度却慢慢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态势,原因就在于中国当代社会人民受历史上传统“人治”理念的影响,普遍认为凡事找领导都能“搞定”,而且官位越高,事越好办,这就导致了司法资源的空缺,形成“信访不信法”的局面。
河南洛阳有这样一个中年女子,一开始便陷入了“信访不信法”的无底洞里,14年维权无果的她终于认清了制度上的缺陷,从上访讨说法转到学法、用法,通过两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2017年她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从一个访民走向一名法律人,这个人就是——郑青。
今年45岁的郑青,曾经上访14年。上访的原因并不复杂: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个事业单位,领导一句:“先等着吧”,这就让郑青等了足足5年都未上岗,上访后事业编制被人改成企业编制,被分配去做一份超出女子承受能力的工作,好不容易恢复事业编制后又享受不了和同事一样的待遇。
“耗尽了一个女人的青春年华,看尽了世态炎凉,阅尽了人间悲欢”,14年的上访经历,看着身边的访民或死或疯或拘留或入狱,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委屈与艰辛。
从访民到法律人,一句“很多人信访不信法,其实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走出来。”是她的感悟;一句“从那一刻起,我已经决定放下怨恨,开始新的生活。过去我身上有很多戾气,人也有些偏激,现在一点一点地消失了。”是她学会理性后的改变。
从法盲到通过司法考试,拿到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在这个过程中,无数人劝她算了吧,无数人认为她这么大把年纪还考司法是瞎折腾,“钓鱼岛小吧,中国为什么决不放弃?”郑青的骨子里或许对不公的制度缺陷就有顽强的抗体,为公平公正而战的她,一直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实现中国真正的民主和法治。
45岁的郑青提倡法治中国,需要人人参与。她的经历无疑鼓励着我们在面对不公的时候要勇敢地站出来,同时,这也告诉我们,用理性维权,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然而,我们也开始思考,就实现公正而言,制度建设更为根本,但目前的状况来看,这也不禁让人有些许担忧。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