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移民美国,28岁开创美式中餐,这位华人凭什么成功逆袭?
“"移民美国"以后,我能靠什么谋生?”这是很多80后客户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
人到中年,虽然很多人都家庭美满,但是谈到职业发展,又免不了一声叹息。互联网信息时代放大了现实世界里的诸多大事小事,近年来,各种网络流行语横空出世,“打工人”、“凡尔赛”的热度还没退去,“年轻人不讲武德”又开始刷屏社交网络。年轻人玩梗,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不过,在所有的热门词汇中,“996”、“35岁危机”却像钉子户一样久久不肯离场,热度迟迟不降,不仅刺痛了很多80后,就连90后也开始有了危机意识。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职场的跑道上,年轻人永远比老员工更占优势,职业危机降临的时候,中年人只能想办法寻找新的出路,逃离可能被淘汰的局面。创业是一种方式,移民也是一种方式。
可是,有人又开始疑惑,在国内都不好找工作的情况下,移民到国外就会变好吗?于是就有了类似文章开头的灵魂拷问。
移民到美国,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其实跟移民者本身的履历是有一定关系的,但跟年龄没关系。举个例子,一个在国内从事多年技术工作的大龄码农在美国不一定能进入顶级科技公司,但最基本的,他的年龄不会成为求职道路上的绊脚石,加班文化也不像在国内一样盛行。
大多数移民美国的人,只要没有好逸恶劳的惰性,能够克服语言障碍,不管是从事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在美国养活自己都是没有问题的。
往前看,想想上个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初跟随移民潮奔赴美国的那些老移民,经过脚踏实地的奋斗,大多数已经在美国安家,后代也在美国扎根,他们是美国华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梦于他们而言,已经成为现实,不再是梦。
吃苦耐劳,是贴在大多数华人老移民身上洗不掉的标签。早年在国内吃过苦的华人抱着改变命运的决心来到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外国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他们全都揽下。为了谋生,早年移民美国的底层华人学会了很多手艺活,坊间有“三把刀”的说法,即菜刀、剃头刀、泥瓦刀,这些华人移民在自己擅长的餐饮、理发、建筑行业勤勤恳恳,靠手艺吃饭。
来自著名侨乡福建福清的华人移民蔡仁勇就是“三把刀”的代表之一。
1993年,年仅15岁的蔡仁勇跟随亲人远离家乡,奔赴大洋彼岸,追寻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美国梦。
语言不通、学历不行、又没有背景支撑的蔡仁勇一家子为了谋生,选择了老一辈华人移民的拿手活儿——开中餐馆。
餐馆开在繁华的纽约唐人街,蔡仁勇和家人的角色很复杂,既是老板,又是员工,店里的所有工作都自己包办了。蔡仁勇家的餐馆以福建特色菜为招牌,本以为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消费人群会比别的城市多,现实却给了这一家初到美国的华人重重一击,餐馆无法盈利,没开多久就被迫关闭了。
失败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当一条路好走的时候,走这条路的人肯定不止你一个。和蔡仁勇家一样想法的华人太多了,大家都去开中餐馆,消费群体就那么一些人,能分到自己碗里的羹自然非常有限。
自家餐厅关门后,蔡仁勇转变思路,决定去别人的餐厅做帮工,这次不做老板了,而是给别人打工。
端菜、拖地、洗盘子、擦桌子……餐厅里能干的活儿都干过,蔡仁勇还暗中观察厨师们的手艺偷偷学习,为自己后来重开餐馆做好了基本功。
2000年,在给别人打工六、七年后,蔡仁勇靠着打工这些年积攒下来的工资和经验,同熟人合伙开了一家中餐馆。这一次,吸取了此前跟父母开餐馆失败的教训,不再局限于只做福建特色菜,新餐厅汇聚了八大菜系,华人喜欢吃的菜基本都有涉猎。
蔡仁勇的餐馆不仅活了下来,在唐人街还积累了不低的人气。
创业是一件费钱费力还费时间的事,自己当老板后,蔡仁勇比以前在别人餐厅上班的时候还更忙,经常是进了餐厅门,一天忙活下来就是十几个小时,全年只在复活节这一天休息,说全年无休也不为过。
这样的日子持续6年后,已经摸清华人餐厅经营门道在中餐行业站稳了脚的蔡仁勇又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告别合伙人,跳出来单干。
2006年,蔡仁勇在紧邻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弗吉尼亚开了一家独特的中餐厅,这是一家以传统中餐为基础、融合亚洲各国料理的新式餐厅,结果,这次的餐厅备受好评。
蔡仁勇这一次不再执着于只做中餐,他想让自己的餐厅走出唐人街,食客不再局限于美国华人群体,还有美国本地人,蔡仁勇想将自己的品牌打造成美式中餐。
他认为,既然是在美国做生意,美国人的市场才是最大的,走出唐人街,是某种阶段的成功。
在中餐行业工作多年的蔡仁勇深知,中国人对食物的口味偏好跟老美完全不一样,如果只想按照中国人的口味来做中餐,且不说没有一套标准可言,就连跟同行的竞争也很难从中取胜,因为大家的炒菜方式、口味都大差不差,取代性太高了。
唯有创新跟融合,才可能开拓新的市场。
美国人对食物的追求不外乎是食材安全、味道鲜美,蔡仁勇就根据美国人的饮食喜好做出改变,当天亲自采购食材、开放式厨房,可以亲眼看到一道美食的诞生。为了吸引更多的食客,蔡仁勇还专程回中国拜师学艺,甚至自创了符合美国速食文化的美式菜品。
虽然这是迎合了美国人口味的中餐,不过,蔡仁勇在招聘厨师的时候却有自己的用人标准,那就是只招华人,后厨掌勺的厨师们都是从中国远赴美国的华人移民。
蔡仁勇觉得,中餐还是由中国人来炒,才能炒出那种味道。
蔡仁勇的美式中餐厅不仅改变了美国人对传统中餐的古板印象,还吸引了一批忠实的回头客,这些食客大多数是美国人。这些人一旦认定了一家餐厅,不仅会长期光顾,还会介绍给亲朋好友,餐厅的知名度也因此上涨。
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自19世纪中叶,华工赴美淘金以来,中餐厅在美国已经有160多年的存在历史。全美国有四万多家中餐馆,超过1/3的华人新老移民加入到中餐行业。
为了传承和发扬中餐饮食,蔡仁勇还加入了“全美中餐业联盟”,成为该协会最早的一批理事和智库研究员。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顶尖中餐技艺和人才引入美国,让中餐更上档次。
视频来源: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华人谋生之路》
蔡仁勇让传统中餐走出了唐人街,被更多美国本土人士熟知,美食中餐也让蔡仁勇获得了物质回报,可谓相互成就。这样的故事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通过蔡仁勇的经历,我们有理由相信,任何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背后都离不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脚踏实地,勇往直前,其余的不妨交给时间。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