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哭穷,对孩子是一种言语暴力
“这个这么贵,我们买不起”
“我们家里很穷,可比不上别人”
“爸爸妈妈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赚钱给你交学费”
......
不知道这些言语你是否觉得有点熟悉?我们的身边绝对少不了这样的例子:
当孩子指着一个新版超人玩具,父母会告诉孩子:“别想了,家里哪有钱买”;
当孩子想要买合身的校服,父母会告诉孩子:“校服这么贵,买大点才能穿多2年”;
当孩子告诉父母明天学校组织春游要交200块,父母会说:“200块这么浪费,我看还是别去了”。
如果孩子还是哭闹着要某种东西,父母甚至会往孩子脸上“啪”地一声:“你这孩子真不懂事!”
1、父母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父母在向孩子哭穷,通常是两种情况:1、真穷;2、装穷。
而他们的目的也有两种情况:1、省钱,尽可能地省钱;2、让孩子学会减少开支,养成节俭的习惯。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父母贷款买房后,告诉孩子:“现在家里欠了一百多万,可能等你长大了我们都还不清,要是你不好好听话,爸爸妈妈可能就会被警察叔叔抓走”。
后来,孩子果然非常懂事、勤快云云。他想到父母欠了这么多的钱,主动帮父母做家务,还和父母说他以后不要零花钱了,让爸爸妈妈不要太大压力。父母以为自己想到了一个妙招,和邻居分享经验,邻居们纷纷点头夸奖孩子懂事,却不知道原来这个孩子才是真正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孩子因为笼罩贫穷的阴影,在学校不敢表现自己,既不参与各种选拔竞赛,也不与其他孩子有太多的交流,一心只想着好好读书,以后赚大钱,不成为父母的负担。
后来直到父母看到孩子整双鞋都开胶了,他们才意识到自己这个装穷的玩笑,开过头了。
2、哭穷是一种“传染病”
不管是父母真穷还是装穷,对于那些“穷”大的孩子,他们长大后是怎么样的?
果然,敏感、脆弱、自卑、愧疚一直缠绕着他们,乃至成人后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这些不安也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一生。更可怕地是,虽然有的孩子长大了意识到以后绝对不会这样对自己的下一代。但仍有很多人却掉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漩涡,有意无意地将哭穷传染给第三代,让第三代人重蹈覆辙。
社会学教授Kraus提出过这样一个社会学模型,解释了社会阶层对人生活的影响。
这个模型解释为:资源和公认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一个人所在的社会阶层,而社会阶层决定了这个人的思想方式。
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通常处于社会的“上层”,他们更注重自己的愿望和感情。而在“哭穷”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因为长期处于自卑、愧疚的心态下,往往将自己列为社会的“下层”,因此对外界威胁也更敏感,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
或许只有那些有强大“抗体”的人,才能避免被“哭穷”教育传染。但说来也可悲,强大的人往往不多。
3、穷养并不是告诉孩子家里穷
美国电视节目《百万房产经纪》中讲述过一个叫兆西的有为青年,他因受奶奶艾迪斯的影响高中毕业就进入社会奋斗。而艾迪斯作为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她曾对采访的记者说:“我不会给兆西和其他儿孙留什么遗产,但是会在活着的时候为他们的事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艾迪斯眼中的“穷养”,是让孩子学会自己闯荡,锻炼适应社会问题、工作问题的能力。
著名的儿科专家本杰明·斯波克博士在他的畅销书《斯波克育儿经》(Baby and Child Care)中提倡采取放养式的教育,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去自由发展,而不是压制子女。而对孩子的“哭穷”教育,无疑也是在压制子女,限制他们的发展。
国外为了孩子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在淡化孩子贫富意识上也做足了努力。例如,日本的中小学都明文规定:禁止学生穿名牌服装或名牌运动鞋来学校,并对何为“名牌”作了严格、具体的限定;在加拿大,中小学大多向孩子们提供免费午餐,当然午餐的档次完全一样,因而孩子无论贫富,吃的完全相同。
国外这种淡化贫富意识的做法,无疑会使孩子们在涉世之初便学会一视同仁地待人接物,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与完善的人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对孩子金钱观的教育及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视的,而对孩子进行“哭穷”教育,对淡化贫富意识则是一种逆向的行为。
读完这些,你还会对你的孩子进行“哭穷”教育吗?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