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没有天价学区房?
随着前段时间以北京为代表的全国多地城市房价一猛蹿,买房这个沉重的话题再次冒尖。朋友圈、公众号、微博、知乎...最近都淹没在房价这个话题里。
房就像压在中国人心头上的一座大山,这又爱又恨、欲罢不能的滋味一点也不酸爽。说起来大家都不陌生,推高房价的一个特别房种叫学区房,这三个字对于很多八零后、九零后年轻的父母们来说犹如噩梦一般。
为了下一代能不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爸妈们都拼了!
这两天和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聊天,她家本来住在北京东面的管庄,她在北京东北部的顺义区首都机场附近上班,平时搭公司班车上班小睡一下就摇到了公司,不太能从她那里听到北京上下班路程多么遥远、多么痛苦的抱怨。
这次她告诉我她搬家了,为了以后孩子上学(搬家时她家儿子才2岁),他们赶在一次北京房价大涨前换了一套北京城西南边的学区房。现在这位妈妈每天要比搬家前早起很多,天不亮赶班车穿越整个北京城,听说她在班车上放了一个小被子,因为自打搬家后基本只能靠在班车上补觉了...
好学历不等于能买来学区房
大家在追捧学区房时产生了一种怪相:买学区房孩子可以上好学校可以取得好学历,可取得了好学历之后呢?好学历可以换来学区房吗?
现在有学历、有高学历的人到处都是,不管是国内一流重点高校毕业、还是海外名校的海归,一纸文凭早已没了很多年前的魔力,也不再是决定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了。而学历对于购置高价/天价学区房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
知乎上最近有个话题特别火:为什么学历不一定值钱,但学区房却非常值钱?很多学历不错、收入也不磕碜、在一线城市打拼的青年普遍表态,靠自己连学区房一个厕所也买不起...
目前点赞数排名第一的回答来自网友毛小毛,她在回答中举了几个很通俗的例子:
同样在北大毕业学金融的,有的人毕业后必须从银行底层做起,薪水一万,有的毕业进了家族企业的,一开始就管理以亿计算资金的;同样在清华搞科研的,家里富裕的,做基础科学研究仅仅是为了追求兴趣的,有的拼命做实验发论文,只能拿着微薄的助学金还要给农村父母汇钱;同样是在哥大留学,有端盘子打工攒零花钱的 (小纽插入:在美国打工赚零花钱也要有合法工作身份),也有王力宏和强东哥的媳妇儿们。
所以她写出了几句大实话:“学历在人生里,是一个乘数,而不是加数。同样是清北的学历,在变现这一点上能发挥多大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的基数,例如家庭、长相、情商、行业背景......所以不是学历这个乘数本身不值钱,而是每个人的基数有差距,而且差距可以非常的大。校园让大家看起来都一样,但人和人真的是不一样的,而且真的不是你足够努力了就能一样的”。
这条知乎提问目前有1472条回答,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知乎网站上找出来看看,八零后、九零后的挣扎与无奈、生活到底有多现实让人不忍直视。当然大家来讨论这个问题并不意味着大家都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赚钱,论读书的本质、或读书和赚钱之前的关系又可以写出去不知道多少篇文章,本文就不做讨论了。
美国为什么没有天价学区房?
每次聊到房子这个话题,大家都喜欢做一下中外对比。美国也有学区之分,可学区绝不是影响房市的决定性因素,在美国没有天价学区房一说。
相较于国内,美国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并存已久。公立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就近入学、但无需缴纳学费;私立学校价格昂贵,但不受学区划片限制,可以跨区入学。所以美国所谓的学区概念主要针对的公立学校。
公立学校因为受到当地税收、政府教育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影响,水平层次不齐。美国父母当然也重视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从小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对于美国人更深入人心的是好社区这个概念。
社区好坏的评判是通过一系列综合因素的考量,包括当地的治安、医疗、公共服务、交通便利水平等,教育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好社区内的房产价格自然较高,一般情况下好社区的各项指标也都不会太次,所以购房者不太会仅考量单一因素购置房产。
大多数情况下,美国各地没有规定进入公立学校的学生家庭必须在当地购置房产,租房也被接受。但对于特别热门的公立学校,即使学生家庭在当地拥有房产,也不一定可以保证孩子能进入当地公立学校。
另外,在美国购置房产后每年还需要向当地政府缴纳地产税,这个税额每年都会有所调整,地产税不仅是当地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也解决了当地公立学校的主要开支。好社区的地产税高,带来的影响就是有更充裕的资金投入到当地公立学校的运营、建设,这样当地教育水平维持在一个水准之上后又可以吸引经济能力较好的家庭迁入,如此反复循环。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