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知名项目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油腻的

  近几年,“油腻”这个词被频频运用,主要用于形容一些不讨人喜欢的特质,例如油腔滑调、圆滑世故、浑浑噩噩、不修边幅、大腹便便、不懂分寸、不知进退这样的特点,比较常见说法有“油腻中年男”、“油腻中年女”等。

  

  当我们用“油腻”描述一个人时,其实并不是真的说这个人不洗脸或者是变胖了,而是指这个人让旁人感觉到不舒服,比如“很陈腐”、“很市侩”、“满身铜臭味”等等。而和油腻相对应的另一个热词,应该就是“少年感”了。

  什么是少年感呢?少年感是一种勇往直前的、富有朝气的,甚至有点“不以风骨换锦绣”理想主义特质,它与功利主义背道而驰,不一味服从主流的、单一维度的价值标准,不以成败论英雄。如果说与油腻的人相处让人觉得黏腻非常的话,那么少年感就是拂面的春风,清爽宜人。

  “空浮于表面,谓之油”。若将水比作阳光通透的少年,那么无可厚非的是,世事历练会为这池水附上一层保护内在澄澈内心的油。若得失心、功利心太强,则会油多于水,油腻之感满溢。年少轻狂时我们肆无忌惮地嘲笑着中年人的“油腻”,但却忘了,岁月总是让我们无法避免地成为年轻时讨厌的人。

  变得“油腻”的过程,正是一种在成长中对社会主流评价标准从反抗、漠然到妥协、迎合的过程。而正如冯唐在新文《油腻2.0:比成为油腻中年更可怕的是成了油腻青年》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年油腻是无奈,青年油腻是可悲”,社会的过快发展,让当下世俗价值体系的价值审美与钱包、地位挂钩愈发紧密,加速了中国年轻人走向“油腻”的进程。

  而讽刺的是,中国社会对某些“油腻”,有更好听的称呼,是为“成熟”、“成功”。

  中国年轻人正在过早地学会世故与油滑。能在酒桌上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左右逢源,被看做是一种成功者的象征。这种现象在中国大学尤为常见:在学生会拉帮结派,十足“官派官腔”、熟练“酒桌文化”、迷信“关系网络”,早早失去了纯真,世故得不像学生。不努力锻炼自身本事,却把将来寄托在人情、人际关系上,是一种“油腻的懒”。殊不知,真正的人际关系是以具有交换价值的实力为基础的。

  

  中国年轻人吞咽了太多鸡汤和成功学。畅销书单上、推广橱窗里的成功学、厚黑学、心灵鸡汤书籍比比皆是,随便进入一个书店,又或是街边的书摊,都能被卡耐基、比尔盖茨、乔布斯、马云、巴菲特等成功人士的相关书籍霸占视线,我们的整个环境环境,充斥着对成为“上位者”的迫切追求。究其原因,是因为急促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沉重的生存压力,让当代年轻人过于焦虑、浮躁和现实,他们极渴望成功、急需要成功,他们只是社会发展巨轮的一枚可悲螺丝钉。

  冯唐新文中对“青年油腻”的表现有了更具体的界定:装懂、不靠谱、逐利、不迷恋肉身,却迷恋手机、不靠谱、不敢真、假佛系、审美差以及不注重护肤,都是“油腻青年”的表现。中国青年千千万,这样的界定是否客观准确我们无从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青年油腻”,是社会压力和个人选择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青年人蝇营狗苟、未老先衰的背后,也有着被迫快速成长的无奈。

  在我看来,一个人是否“油腻”,其实不必过分强调年龄段和人生阶段,而在于这个人的心态。当一个人放弃了少年般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凝固在世俗社会的价值框架中,变油腻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问要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人,那么第一步,是要先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年轻人。

  希望在将来,我们的下一代身上不会出现这样的对话:

  “你的父母怎么样?”

  “他们呀,就是普通的油腻中年人啊。”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