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老人:不带孙子被“判”自私,这个锅我不背
早在几年前,世界知名办公方案提供商雷格斯发布这样一个调查结果: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压力最大的国家,甚至超越日本。当前的中国社会给年轻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看着别人拿高薪,住着大房子,开着名车,不少的年轻人开始缺乏安全感,买房买车已经是他们必需的“目标”。尤其是到了二胎开放的今天,更多家庭选择生二胎后,又要面临多抚养一个孩子的压力。因此,多半的夫妻会选择让家中老人负责带孩子,于是自己再投身于事业中,这也似乎是一种主流趋势。
1、天生的一条“操劳命”
目前国内的现状分为两种情况:1、和老人居住在一起,白天上班由老人带孩子,晚上下班了自己带;2、孩子和老人留在家乡,父母甚至几个月大半年才回家乡见孩子一面,老人则一直抚养孩子到上学甚至更久。
不管是哪种情况,无疑老人带孩子的时间都更多,貌似整个社会都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甚至当一个老人提出不愿意带孩子时,人们纷纷给老人扣上自私的“罪名”。罪名扣得多,自然就认了。老人开始一边抱怨难得的晚年又成了孩子的劳动力,但还是一边想着自己的孙子怎么能不管呢,这类似于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不想带孩子的老人遭到言语的惩罚多了,便放弃原有的想法,转而顺从社会整体趋势。
国内老人大都如此,好像天生就是一条操劳命,久而久之,社会又开始将他们的劳动当做理所当然。很好理解,当一个人每天给你一粒糖,但有一天他不给你了,你就不开心了,本来他给你糖就不是义务,你却当它理所当然,所以你便产生了不愉快的感觉。
更让人为老人感到无奈的是:隔代教育引发一些矛盾和冲突,让子女责怪自己。
这种活,吃力不讨好。年代不同造成的思维方式不同这个事实是铁定的,当决定将孩子交给老人带时,我们就应该设想到各种后果。倘若一味地将问题归咎于老人身上,而缺乏有效沟通及一颗感恩的心,那矛盾就会愈演愈烈,在这当中受伤的便是所有人,包括孩子。
2、老人们更不容易
现在有数据表明老人得抑郁症,三成是带孩子累出来的。
带孩子有多累?不久前网上流传的一个视频就可以告诉你。苏格兰一丈夫认为身为家庭主妇的妻子在家无事可做,妻子拍下在家12小时的延时视频,打得丈夫的脸啪啪响。12小时内,妻子片刻不闲:收拾屋子、收拾玩具、做饭、哄孩子睡觉。该点击量破百万,网友纷纷评论感慨家庭主妇的不容易。
但设想一下,比妻子体力更不足的老人来说,同样要一边做家务一边带孩子,他们难道就不辛苦?
当然了,这不是说国内老人都抗拒带孩子,也有老人是特别喜欢带孩子的。近年来,德国各地纷纷推出“一老一小”项目,鼓励幼儿园建在养老院旁边。在汉堡,“护理和居住”的养老院负责人施文恩就描述过,老人通过为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会让老人觉得自己有价值。同理,国内老人退休后若没有晚年的计划,他们也更希望能有孩子的陪伴,这样也让他们的晚年生活焕发出了生机。
3、别偷走他们的时间
中西文化思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隔代亲”在中国是个普遍的现象,在这一社会趋势下,由老人带孩子的现象也逐渐普遍起来,但在国外,老人只做育儿参谋。
他们认为孩子还是需要由父母自己带,更利于成长。同时他们也清楚地知道,时代在发展,年轻人的观念越发新潮。老年人若太多的关注家庭琐碎,则避免不了隔代教育带来的矛盾。而追求自由的他们是人老心不老,他们更希望有自己的生活,而生活质量又是与他们的心态和精神追求分不开的。
尤其澳洲老人,他们重视自立,不依靠别人,独自照顾自己的生活。他们在退休后依然有别的寄托,修理草坪,种花溜狗,散步休闲,或是赶上三五好友齐聚开一个party,偶尔还会来一次自驾游,似乎比年轻人过得还要潇洒自在。
而追求自己的生活本是老人的权利,在国内,却往往被扣上自私的“罪名”。
我认为,是否带孙子取决于老人自己。
同时也要告诉老人,如果内心是不情愿的或者觉得体力不足都不需勉强。而当老人有自身安排时,学会感恩和尊重,才是建立和谐家庭的基础。
对于不愿带孩子的老人而言,我们在给他们“判”自私的时候,是否又想过我们也“绑架”了他们的晚年时光呢?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