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神话和一条官方永远不会公开告诉你的日本生产线
提到隔海相望的日本,似乎在许多国人的眼中成了“过去式”。中国的GDP超过日本,中国又如何如何突破日本的技术封锁。
如今日本似乎就剩下了“弹丸之地”这一个描述词。
而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那些官方不会告诉你的关于日本的秘密。
01
《新闻联播》演播室里的日本制造:
作为中国人《新闻联播》你一定熟悉。这是一种国家门面的象征,每天晚上七点,各台转播,绝不迟到,绝不缺席,霸屏持久。
那么《新闻联播》的播放环境是怎么样的呢?
相关人士透露,在央视大门有一道武警把守,进楼有一道武警把守,到新闻直播间门口还有一道武警把守,如果有人想闯进直播间必须走过这三道大关,更关键的是在特殊时期这三批武警都是荷枪实弹的,如果有人试图闯关可以直接击毙。
为什么?不就是一个播新闻的地方吗?有必要吗?
有必要,因为《新闻联播》代表着中国国家的门面,绝对不能出错。直播画面哪怕只有一丝的意外就可能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哪怕主播只有一个细微的神情变化,就有可能引发外界的猜疑,当然除了直播画面之外对央视记者外景拍摄的素材则更是要求严格,绝对不能出现任何的差池。
这种严格夸张到什么程度呢?即使是《新闻联播》主播的年纪大了,需要戴眼镜,都需要报中办等批,生怕发生一丝意外。
正是因此,《新闻联播》各项设备都必须是最顶级的最具安全性的。
那么问题来了?
你是否好奇过,主播在演播室内讲话时画面是高清的16:9,但是一到外景录像,画面就出了两个黑边变成了4:3的标清了呢?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产生这种画面效果的原因。
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外景素材是使用磁带录制,而为了确保每晚七点整中国人民可以准时收看《新闻联播》,日本公司索尼为央视保留了一套广播级标清数码磁带生产线。
在讲述这件事时央视的内部透露:就这一个节目,磁带的用量也是不小的。按规定,一盒磁带永远只能装一条素材,哪怕就几秒钟。播出带绝对是只用一次,绝不能擦了复用,全部要封存,确保安全性。
这一切都是因为与网络制播系统相比,磁带系统也有其独特的安全性。而采购磁带,新闻联播不得不选择日本。
02
“中国把xx打成白菜价”的新闻背后是什么?
想不到吧,中国最核心最重要的新闻播报系统还需要一条日本的生产线。
那么为什么不用中国的呢?中国这么多的生产线,广东深圳一代遍地都是工厂,这些工厂难道没有生产磁带的能力?
错了!中国工厂有,而且生产的数量不小,这些磁带有些非网络录制的电影在用,有些非网络录制的电视剧在用,它们的价格可能是日本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夸张的甚至是十分之一,真真正正的把磁带市场打成白菜价。
可是,面对这些“物美价廉”的国产磁带,《新闻联播》绝对不敢用,电视剧出错了,可以调整,电影出错了,可以调整,最多就是引发微量的网络舆论,但是《新闻联播》出错了,是不能调整的,是直接会产生巨大影响的。
所以央视不得不用日产磁带,因为日本的产品容错率最高,安全性最高,出意外的可能性最低,而恰恰作为全国最严肃的对内发声渠道《新闻联播》是不能出哪怕一丁点的错误的。所以即使这些日本磁带的价格可能是国产的数倍都不止央视也必须采购。
近年来有很多文章讲中国制造,说中国有大量的二级代工厂,有恐怖的生产线和工业实力,这些文章都在反复的强调生产线带来的优势,比如说比较知名的:外国生产一条天线,一家工厂,四段生产,而中国生产一根天线,有三家工厂每家生产天线的一部分,第四家工厂来组装。四条生产线同时开工,生产一条同样的天线,外国工厂生产一条的时间,中国工厂群已经能够生产出四条。
不得不说中国的工厂群有着恐怖的生产力。
同时中国又是一个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的国家,每年有几千万人来到大城市寻找工作,进入工厂。正是因为生产力的充沛,所以我们才能经常会看到新闻说,中国又把xx打成白菜价了。
不得不说这些超大规模的二级工厂群铸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
但是问题来了,打成白菜价的背后是什么?
03
快销品等于中国制造的时代还没有过去
很多人不愿意提及的是,打成白菜价的背后是将能够使用一定时限含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变成一个使用时间短但是价格低廉的快消品。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国产电脑。
网上有一个非常知名的国产电脑牌子,用户笑称为“船”为什么叫船呢?因为船是会沉的。
该品牌从生产线刚下来的电脑十有八九都会出问题,需要用户经历几次返厂才能拿到满意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如果稍有些保养不好,不出半年,主板这些有工艺要求的配件或多或少都会出毛病。
这是许多人的亲身经历,如果去网上稍微查一下可以查到大量的相关抱怨。5000块的电脑,半年时间就需要花一千多到两千换板。
那么接下来我们说一下“船”的价格。
一台一线配置的游戏本,台湾的宏碁、华硕可能需要卖7000-8000,美国的戴尔可能卖8000以上,和美资背景和硅谷实验室的联想可能卖6000-7000,而“船”同样配置的电脑只需要5000-6000加上各种折扣,4500左右就能拿下。足足便宜了几千元。
这么大的价格优势,但是却很少有人愿意买船,因为买船就是买风险,容易“沉”中国制造就是如此,廉价但快消。
那么有人会说了,小编你这是哪门子的老黄历了,youtube上那么多中国制造打脸的视频,你是瞎了吗?不能以偏概全。
的确关于中国制造打脸的视频在外网非常多。
但是仔细看那些所谓的中国制造。
撇开超算这些国家级别的大工程不说,民用的基本都是“弹簧刀”、“防弹玻璃”这样的产品。真正涉及精准工业的产品基本没有,真正技术含量达到一定程度的产品几乎没有。这些东西真的能够代表中国制造吗?
许多国内的教授在电视上强调,中国绝对不能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或许有人觉得是因为这些教授看中了生产线所带来的的持续优势,但是其实他们比谁都清楚。
现如今的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工厂,但是却没有催生出自己的上游产业,所以如果将生产线转移,中国或将一无所有。
而未来中国制造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过分的捧高毫无意义。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