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产品

移民:她是杨振宁师姐、核武专家,却从美国跑到中国,放了一辈子牛

  

  她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一个颇有名望的家族,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恩利克·费米,是杨振宁的师姐。

  她还是美国核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中少数的女科学家之一。

  天才少女,起点很高,又一路顺风顺水。

  

  因为曼哈顿计划成功研制出的原子弹,成就来得很快,她也颇为得意,未来看得见是一条康庄大道,前方一片坦途。

  但随着在日本的长岛、长崎投下的原子弹爆炸声,这个女孩如梦初醒。

  她才发现自己参与的实验成果,对于那些生命来说就是噩梦。

  伴随着原子弹造成的大面积的伤亡、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并永远地失去健康、家园、和平……

  她的梦想和希望,顿时也全都黯淡了。

  

  面对无法挽回的局面,除了悔恨、懊悔、同情,她还能做的就是加入游说,要求美国当局制定法律,限制这种武器的使用。

  最终,她们成功了。

  但回到学校继续学业的她,发现发到自己手中的奖学金依然是来自美国军方。

  

  就好像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她知道自己只要一天在美国做核物理相关的科学研究,就一天都逃不开这些政治、战争。

  科学、研究,到底是造福人类社会还是毁灭?美国,到底是梦之地还是恶之谷?她不禁陷入了对自我的怀疑,信念逐渐崩塌。

  随着信念的崩塌而来的,是她非常渴望离开美国这片土地。

  就像一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此刻,她为美国、为自己参与的研究长久地感到羞愧和抱歉,只想赶紧逃离美国,逃离美国军方的魔抓。

  但不得不承认,摆在眼前的现实却是:她无处可去。

  

  就在这时,一封远渡重洋的书信,来到了这位少女手中。

  “我在中国,看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场景……”

  来信者,是和她一样早早就看过了《红星照样中国》的阳早。

  阳早,是这个男孩的中文名,他也是女孩的旧相识。

  阳早原本出生在美国的一个农场主家庭,因为心中一直有一个参军梦,从康奈尔大学农牧专业毕业后,阳早就来到了中国。

  因为畜牧专家的身份,来到中国后,阳早被分配去了农场养牛。

  

  也因为阳早的来信,这个女孩第一次对中国产生了好奇。

  恰逢1948年宋庆龄女士邀请她来中国,在唯一的出路面前,她义无反顾地跟着宋庆龄女士来了。

  辗转到达了延安,和阳早重逢。

  从此,中国多了一位叫做“寒春”的“养牛专家”,美国少了一位叫琼·辛顿的物理学家。

  可能当时的琼·辛顿自己也没有想到,寒春这个名字会伴随她一辈子,更不会想到中国这片土地,她一踏上便是一辈子。

  

  1948到中国这一年,寒春27岁。

  次年,她和阳早在延安简陋但热闹的窑洞里举行了婚礼,随后来到陕北与内蒙古交界的牧场,帮助当地人改良牛羊。

  当时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都很艰苦,但寒春却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无限希望。她当时的理想也很简单: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喝上牛奶。

  

  1952年,带着1000头奶牛,寒春和阳早被调到西安草滩农场。

  没想到,这一待就是11年。也是在这一年,他们的大儿子出生了,宋美龄帮忙取了名字,叫“阳和平”。

  夫妻俩真的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家乡,省吃俭用、劳心劳力,全身心投入到中国奶牛产业的发展中。

  两人一起去美国出差,看到什么先进的技术,回来就自己画图纸做出来。

  寒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研究,帮助中国进入了机械化饲养奶牛。

  

  在中国的穷乡僻壤里,不为名、不为利,生活艰苦单一,寒春却毫无怨言,不仅吃苦耐劳,乐在其中。

  对于寒春来说,中国,或许是她的“理想国”,简单、纯粹,不仅给了她一个安身之所,她和阳早还可以在这里安心地去做奶牛事业。

  而对于中国来说,寒春和阳早,就是中国的“功臣”,说他们是中国乳业的“袁隆平”也不为过。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寒春与丈夫定居在了昌平小王庄,专心致志地在那里养牛,一待就是二三十个年头。

  慢慢的,小王庄出产的乳品以“优质、纯净、高产、低耗”而闻名全国,那里的酸奶被取名为“阳春白雪”,正是夫妻俩心血的见证。

  

  因为受到过美国文化的洗礼,寒春和阳早清楚地知道机械化、提高产量和改良品种对中国人民的重要。

  找到了心中的理想和目标所在,寒春和阳早便一头扎了进去,并将自己的后半生都献给了中国的奶牛事业。

  通过科学的饲养,他们把中国年产奶量不足7000公斤,变成了年产奶9088公斤,个别还超过了13000公斤,位居全国之首。

  寒春负责研制的直冷式奶罐,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直接推动了中国奶牛事业的发展。

  牛场成套机械设备与设计,相继在全国推广应用。

  而寒春研发改进的奶牛青饲料铡草机销售也超过100万台。

  如果不是寒春夫妇的无私奉献,中国奶牛饲养机械化不会来得这么早。

  

  据回忆,他们对自己不舍得花钱,但从国外购买先进设备带回来却毫不手软。后来也一直省吃俭用,把钱都捐到了中国需要用钱的地方。

  他们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却毫无保留地为中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2003年12月,阳早去世。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这片土地,但直到离开也并未有一张属于他的身份证。

  2004年,在83岁的时候,寒春终于领到了第一张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成为中国绿卡第一人。

  

  2010年,她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是美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来中国养牛放牧62年,为中国农牧业的机械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她爱了这片土地一辈子,也在这里结束了一生。

  寒春去世后,和丈夫一同被葬在奶牛场的一颗树下。

  在异国终其一生,无名无财,也无怨无悔。

  

  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呢?

  据统计,从2004年至2018年,中国共向外籍人士发放7356张绿卡,平均每年不足600张,申请成功率也不足百分之一。

  由此可见,中国绿卡,十分珍贵,也十分难拿。

  而寒春,是拿到中国绿卡的第一个外国人,小美想写写她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传奇故事,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是做移民的号,写寒春的故事,其实也是想说,无论中国人去美国、加拿大,还是美国人来中国、去葡萄牙、去加拿大,或是加拿大人来中国香港、去欧洲等等,都是非常正常的人口流动。

  世界其实也因这些人口流动、这些国与国之间的优秀人才的来来去去而变得更美好、更强大。

  

  很多时候我们去到哪个国家、哪片土地生活,只是一种选择,没有对错。

  我们每个人都是小小的个体,哪片土地让你感觉有价值,能让你获得安心、从容,那就是合适的、应该去的、值得去的。

  人为生活的家园做一些贡献是难免的,但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个家园也孕育了你,滋养了你,完整了你的人生。

  正如寒春和阳早,他们的人生因中国而完整,中国也因为他们而变得更好。

  或许移民与否,从来不是最重要的。

  找到一片适合的土壤,既来之则安之,然后不停生长,充实无悔一生,才是最要紧的。

  至于外界的流言蜚语,随它去。毕竟,此心安处是吾乡。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