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案例

文化 | 非典型欧洲人

  

  大学问家林语堂先生学贯东西,他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为某些民族的特性拟了一则公式。林大师以“现”字代表“现实感”(或现实主义),“梦”字代表“梦想”(或理想主义),“幽”字代表“幽默感”,再加上一个重要的成分“敏”字代表“敏感性”,然后以“四”代表“最高”,“三”代表“高”,“二”代表“中”,“一”代表“低”。于是,林大师数字化民族性的调侃就是如下模样:

  现三梦二幽二敏一=英国人

  现二梦三幽三敏三=法国人

  现三梦三幽二敏二=美国人

  现三梦四幽一敏一=德国人

  现二梦四幽一敏一=俄国人

  现二梦三幽一敏一=日本人

  现四梦一幽三敏三=中国人

  对于著作家和诗人,林语堂先生同样以数字化的公式一目了然:

  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现四梦四幽三敏四

  德国诗人海涅=现三梦四幽四敏四

  英国诗人雪莱=现一梦四幽一敏四

  美国诗人爱伦坡=现三梦四幽一敏四

  李白=现一梦三幽二敏四

  杜甫=现三梦三幽二敏四

  苏东坡=现三梦二幽四敏三

  英雄所见略同。一位欧洲老师,在国际夏令营给欧洲各地的学生们出了一道作文题:《动物园参观狮子有感》。次日,不同的欧洲民族递交了风格迥异的答卷。

  法国人 : 狮子的爱情生活

  德国人 : 狮子的起源与发展

  瑞士人 : 狮子与金融

  芬兰人 : 狮子与桑拿

  英国人 : 在英殖民地如何猎狮

  意大利人 : 狮子的咏叹调

  乱针刺绣欧洲人

  

  研究欧洲人特有的行为习惯是件棘手的事情,这不仅因为民族纷繁的欧洲多姿多彩,还因为新世纪的欧洲正处于激变的阵痛之中。谁是真正的欧洲人?他们的性格特征又是什么?

  英国作家奥利弗·戈德史密斯写道:“在所有的知识领域里,恐怕没有比对不同国家作比较更有趣了。”

  英国作家彼得·考内特如此论述:“如果我们肯费些脑筋去研究别人的文化,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地方习惯之重要,是因为它们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基础。我们常以为,习惯在莫种程度上不如价值观念或思维方式重要,或不如人们实际的言谈、看法更重要。但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的,人们的举止习惯,不仅对相互间所造成的印象至关重要,对他们本身的自我感觉也起了同样的作用。”

  18世纪,许多当时最受尊敬的学者,如:狄德罗、孟德斯鸠和大卫·休姆,皆卷入了关于民族差异的性质及其起源的讨论。英国学者大卫·休姆,曾对民族差异作过有创见的分析。他认为:“理智的人,承认每一个民族有一系列特定的行为习惯,有些特点在某些人群中要比其相邻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如此自吹自擂英国人:“不是最大,不是最强;但是最好。”难怪,英国人坚决反对将他们与荷兰人、德国人相提并论。在英国人看来,荷兰人和德国人是迟钝和冷漠的民族,与英国人的民族特性相去甚远。

  余秋雨先生如是评价英国人:“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得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较少腥风血雨,较少声色俱厉······只是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就怎么走,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这种社会行为方式,已被历史证明,是一条可圈可点的道路。”

  “生命在于矛盾,在于运动。一旦矛盾消除,运动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德国诗人歌德的这一金句,堪称德国人绝妙的人生写照。另一个德国诗人海涅,在《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描述道:“我是法国人的朋友,正如我是一切人的朋友一样,只要他们是理性的和善良的。我不会希望德国和法国这两个人类最优秀的民族互相扭断头颅,使得英国人和俄罗斯人渔翁得利。”海涅进一步评论德国人永远会从幻想中寻找解脱的个性时,如是说:“法国与俄罗斯人拥有土地,英国人拥有海洋,而我们则无可争辩地控制了梦想王国。”

  法国人形容自己民族的民族特征是:“喜欢发牢骚,永远不满足现状。”一位英国作家论法国人时作了如下评语:“法国人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事情就是——生为法国人,他们确信自己无论在群体、精神和个人方面皆优于其他民族。法国人的可爱之处在于他们并没有蔑视其他民族,但他们怜悯我们无缘生为法国人。”实际上,法英两民族互相讽刺实属一绝。比如,英国人将法国的一个城市Condom拿来作为安全套的名称,这样一来,英国绅士们对于此必不可少又令人难堪的玩意儿,就有了一个高雅并解气的代号。不仅如此,英国人口语里干脆将安全套随口说成“French letter(法国信)”。就连英国妓女在报刊上打出的响亮广告都是:“给您上一堂活色生香的法语语法讲座。”法国人当然不甘心戴绿帽子,于是,便直呼安全套为“英国套(Capote anglaise)”。而法国人以已之长“刺”英国佬之短的刻薄着实阴损:“欧洲各民族懂得做爱,唯独英国人在床上老是与热水袋为伴。”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荷兰人,与人斗更是其乐无穷。善于审时度势生财的荷兰人,将实用主义经济学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境地。

  中国老一辈外交官卢秋田先生提到,他于1967年“文化大革命”高潮时刻,曾是驻荷兰大使馆的官员。那年月中国政治上是一个疯狂的时代,中国驻外使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散发《毛主席语录》,西方称其为当时中国的“圣经”或“小红书”。一天,一个荷兰人来要一本毛主席的“小红书”,并说如此的小红书他也有一本呢,不过内容不一样。随后,卢先生收到荷兰人寄来的小红书,发现它确与《毛主席语录》的开本一样,只是书名为:《跟中国人做生意的秘诀》。该秘诀开宗明义的前提是:‘目前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这场运动就是政治高于一切,一切都是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

  八卦欧洲众生相

  话说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和一个德国人,各自独立进行一项关于骆驼的研究报告。

  法国人着眼下最时尚的行头,确认打扮光鲜后匆匆赶到约旦,在当地花了半个小时作秀:扔面包给骆驼,用伞尖捅骆驼,然后便一溜烟赶回老家,慢条斯理地享用了三个小时的丰盛法式午餐后,一蹴而就的论文中除了满眼浪漫、不着边际的想象外,剩下的就是花哨及灵机一动的评论。

  英国人带上英式下午茶茶具、绅士礼帽及福尔摩斯烟斗等一大堆英国殖民者的行头奔往其东方殖民地,于沙漠中搭帐篷跋涉了两年后,雇脚夫驮回来相当于出发时两倍的调研资料。一个“好”英国人,无论他身陷多么糟糕的困境与危机,都必须先享受一杯加奶、加糖的英式红茶。结果,英式红茶风格的雄辩中,通篇皆是原始、未经整理、没有结论的第一手“现实精华素材”。

  德国人既瞧不起法国人的浅薄,又蔑视英国人的缺乏深刻。于是,德国人从冰箱里取出火腿、熏肉,外加奶酪、沙拉,生啃了一顿典型非烹饪、冰冷冷的德式晚餐后,随即将自己反锁在房间里,闷了整整一年。蓬头垢面再次现身时,他奉上几乎将其压趴下的厚重的多卷本理论巨著,标题充满了德式哲学的严谨:《从自我的概念推导出骆驼的理念》。

  德国人认死理的个性,一直是被外人嘲笑的“卖点”。一则幽默讲的是,某个暴风雨之夜,一对德国父子赶去医院急诊。到了一条红灯当前的僻静小路上时,尽管周围人车踪影皆无,父子俩还是坚持于风雨中挣扎了许久。后来儿子实在挺不住了,便欲闯红灯穿过马路,却当即遭到罹患重病父亲的严斥。又熬了不知多少时辰,待天明时工人赶来抢修才得知,原来交通灯出现了故障,红灯亮,绿灯灭。

  提到同讲德语的奥地利与德国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奥地利人的民族性便表现为:贝多芬肯定是奥地利人,而希特勒则肯定是德国人。二战中,奥地利曾成为法西斯德国的盟友,对于这个历史污点,奥地利人总爱摆出一副受害者的委屈姿态。一则讽刺奥地利人如何忏悔二战中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的黑色段子如下:一个犹太老人于维也纳闹事不断拦下奥地利人后,即用希伯来语大声质询道:“奥地利人换一个客厅里的灯泡,需要多久?”对此奥地利人个个脸色骤变,惶恐地瞟了一眼犹太人后,慌张地躲闪开对方凛然的眼神,匆匆搪塞道:“我当时不在现场。”“我毫不知情。”“不是我干的”“那件事情与我无关。”

  早在16世纪时,预言家诺斯特拉戴斯曾断言:“只要巴黎存在一天,世界就永远有荣景。”

  18世纪时,法国作家克莱歇说:“只有住在巴黎才算真正的生活,其他地方不过是单调呆板的生活。”显然,他对巴黎的赞美一点都不过分。瑞士人卢梭成了巴黎人;意大利人波拿巴成了巴黎人;西班牙人毕加索成了巴黎人;连蹩脚画家希特勒,也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巴黎人······没有一个国家的首都比巴黎更大,巴黎比整个法国还要庞大,巴黎大得超出了法国的国土。就连世界第一强国、巴黎人最瞧不起的美利坚,也有巴黎的象征——自由女神像就是巴黎人慷慨赠予的礼物。有一部美国电影甚至叫《德克萨斯的巴黎》。美国人死后不盼望去天堂,而是盼望去巴黎。“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都市可以像巴黎一样更加闻名,更受人们钟爱。鲜少有像它这样牢牢吸引住游客,让人感觉不仅成为这个城市的俘虏,更觉得它不只是一个城市而已!”美国作家斯坦贝克如是形容巴黎。

  可见,被全世界宠出来的法国人,尤其是巴黎人,傲视天下的心态,是多么的值得理解和肃然起敬。

  文章来源: XUNQ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