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父母抛弃后,这名女婴成为了世界首富的养女
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份数据,截至2018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为71351万人,女性人口68187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4(以女性为100),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3164万。
一时间,“中国男性比女性多三千万人”的新闻引发社会热议,微博上有网友调侃:中国男同胞一下子比女同胞多出三千万人,是不是意味着未来会有三千万男生要打光棍?
也有女网友表示,世道变了,老一辈人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现在三千万男同胞面临找不到老婆的困境,不知道那些曾经遗弃过女婴的长辈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年的行为呢?
三千万人口确实是很大的一个数字缺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口的发展,但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以90后为代表的适婚群体显而易见地拉低了生育率,好在国家现在开放了二胎政策,可以缓解一下生育率降低的状况。
没有遗弃就没有伤害,很多人对遗弃女婴的行为都表示不理解。既然已经把孩子生下来了,为什么还要抛弃自己的亲骨肉呢?
纵观国内一些家长遗弃女婴的常见理由,主要集中在经济原因。贫穷是罪恶之源,家里孩子老人已经够多了,养不起“多余”的孩子怎么办?那就只能抛弃了。其次是孩子生下来以后发现有身体缺陷或者疾病,看起来跟正常人不一样,被父母当成怪物给扔掉了。细说起来还是可以归结到经济因素,没有经济能力医治孩子,遂选择放弃抚养。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被遗弃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运气好一点的,可能被福利院收养,或者有好心人领养,运气差一点的就生死未卜了。
今天要讲的这位弃婴女孩就属于比较幸运的那一部分人,被中国父母抛弃后,却成为了世界首富——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的家庭成员。
今年1月,亚马逊首席执行官贝佐斯宣布了一则重磅新闻,他将和一起生活了25年的妻子麦肯齐·贝佐斯离婚。
声明表明,两人是和平分开的。今年4月,贝佐斯和妻子完成离婚程序,根据离婚协议,麦肯齐将分到亚马逊4%的股份,股价为383亿美元。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夫妻离婚后,对孩子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这不,一向注重隐私的贝佐斯也被媒体扒出了家庭成员,两人结婚25年,一共育有4个孩子,但其中有一个孩子并非贝佐斯夫妇亲生。
合照上亚裔面孔的女孩就是贝佐斯、麦肯齐的养女,一个出生在湖南被亲生父母抛弃的中国女孩。
13年前,贝佐斯夫妇第一次来到中国,在长沙孤儿院收养了一名被父母抛弃的女婴。
贝佐斯这次来中国,并不是为了做生意,而是为了圆一个女儿梦。两人当年已经育有两个儿子,一直想要一个女儿,而长沙孤儿院的这个小女孩正好圆了贝佐斯夫妇的梦。
小姑娘的亲生父母大概永远都不会想到,自己亲手抛弃的孩子有朝一日会成为世界首富的子女。
有的人可能会好奇,贝佐斯夫妇为什么不领养别的国家的弃婴,偏偏选择中国女婴呢?
如果大家平时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西方人收养东方弃婴的情况其实很常见。
美国国务院领事事务局国际收养部的一份公开数据显示,从1997年到2017年,二十年间,美国家庭累计共收养了80162名中国孤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残疾人。
美国国务院还估算,如果从1992年中国开放外国人收养本国弃婴开始,美国家庭大约收养了10万名中国弃婴。公开的数据还显示,在美国家庭收养的267000名外国弃婴中,中国弃婴占了将近三分之一!
不得不说,在收养弃婴这件事情上,美国人是真的大善人。
中国很多地方,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民间一直不乏重男轻女的思想,很多家庭都把男孩看得比女孩重,所这也直接决定了被遗弃的女婴数量远远高于男婴。
但美国人没有这种封建思想,他们尊重人类天性,不歧视残疾儿童。在收养中国孩子后,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教育抚养,都跟亲生孩子一视同仁,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优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他们尽可能像本国的孩子一样长大。
希望大洋彼岸的孩子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也感谢这些慈善的外国人,给了中国孩子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
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曾公布过一组数据:中国每年大约有10万名儿童遭到亲生父母的遗弃,而其中绝大多数弃婴都是因为身患残疾才被遗弃。
社会舆论可以对这些抛弃孩子的父母予以谴责,但同时引人深思的是,是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强大,不足以支撑这些先天缺陷的婴儿治疗费用?还是中国父母骨子里没有改掉重男轻女的狭隘思想,并且认为身体残疾的孩子不配来到这个世界?前者是穷,尚且可以理解,但如果是后者,那就是彻头彻尾的坏了。
你怎么看待外国人收养中国弃婴这件事呢?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