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移民问答

为何受伤的总是四川?关于防震,或许我们应该学习新西兰!

  

  中国四川九寨沟当地时间8月8日21时19分发生里氏7级地震,造成19人遇难,247受伤(死者均为游客)。

  9日7时27分,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发生6.6级地震。

  

  回想起9年前的四川5.12大地震,可能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四川?

  小编又查阅到四川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地震,可谓触目惊心。

  

  由于青藏高原、四川、云南等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亚欧板块受到印度洋板块的挤压而抬升,形成了喜马拉雅山、横断山等山脉。

  这些山脉周边的岩层在应力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若超过了岩石的承受极限,则岩层会断裂,从而发生地震。

  

  我国主要地震带

  中国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从主要地震带分布上看,四川西部是地震多发带,这里有龙门山地震带、攀西地震带、松潘地震带、岷江断裂带等多条主要地震带,因此四川发生强震的频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不奇怪了。

  相较于四川,同样是处于地震高发地带的新西兰在遭遇大地震时却能够损失极小,这是为何呢?

  

  新西兰曾被称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也是电影《指环王》和《霍比特人》三部曲的拍摄所在地,风景优美宜人。

  然而去年11月14日凌晨,新西兰南岛中部地区发生8级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引发较大海啸,但仅仅2人遇难。

  

  新西兰属于多震国家,每年有记录的地震大大小小多达15000起。那么,新西兰到底为何如此频繁地发生地震?新西兰的地震与别的国家相比有哪些不同呢?新西兰又是如何防震的呢?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是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带,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

  在板块交界地带,岩层通常较易破碎,地壳也比较活跃,地球内部的能量容易释放出来,因此也更容易发生强烈地震。

  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其中环太平洋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绝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新西兰国土位置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地带)

  在新西兰,每年都会发生成千上万次地震。其中大多数地震震级很小,只有约200次地震能被人类感知,造成大范围破坏的大地震更少。早期欧洲殖民者刚到新家就要面对地震多发的事实。

  1840年5月26日,尼科尔森港的殖民者首次遇到连续地震和余震袭击。如今,地震已经成为新西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已经习惯了应对地震。

  每年,新西兰都会发生至少1次里氏6级以上的大地震。

  百年练就抗震本领

  尽管新西兰地震频发,但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却不大。自从1840年以来,共有450多人在新西兰大地震中遇难,这要得益于新西兰的公共教育和严格的建筑规则。

  新西兰地震委员会(EQC) 在该国实行许多有关地震的公共教育,包括提供有关地震灾害的信息、减少或预防地震灾难损失的方法等。EQC的赞助商还在新西兰的Te Papa博物馆举行地震灾害展览,并开展大量社会宣传活动。

  此外,EQC还在新西兰主要电视台或媒体上发动广告宣传,阐述地震对新西兰的威胁,并介绍可以抗震的安全房屋标准等。

  

  (新西兰地震后道路受损严重)

  除此之外,早期殖民者很快就学会了在地震多发地区使用恰当建筑方法的重要性。

  1848年发生在马尔堡的大地震,导致惠灵顿的砖砌建筑损失惨重,当时该市居民主要利用木材重建。在1855年发生的8.2级大地震,惠灵顿市的建筑损毁有限。

  此外,黑斯廷斯和内皮尔的许多砖石建筑也在1931年大地震中受损严重。为此,新西兰制定了新的建筑规则,所有新建筑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到防震因素。

  新西兰地震多发区的建筑都是所谓的“轻型木结构”,多数只有2层高,砖石材料仅仅用于外墙装饰或建造房顶烟囱。在地震中,即使外墙倒塌,整栋木结构的房子也不会崩溃。

  新西兰人口还不到500万,疏散的人口密度让新西兰拥有足够的空间让民众居住在独立木屋中。

  

  (独立木屋对新西兰人来说并非奢侈品)

  正是由于地震频发,新西兰是第一个开发并应用地震隔离系统设计的国家,“结构隔震技术”在新西兰已经有超过一百年的研究历史。直到今天,新西兰在结构抗震工程领域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1931年,新西兰的内皮尔和黑斯廷斯两大城市发生了7.8级大地震,导致258人遇难。许多人都是被倒塌的建筑砸死的,还有人死于无法扑灭的大火,因为城市用水管道在地震中断裂损毁。

  

  (新西兰地震后房屋内部情况)

  自从那以来,为了预防建筑物和桥梁在大地震中倒塌,各国在设计和建筑方面提出严格要求。可是在2011年2月份发生坎特伯雷大地震中,依然有许多建筑倒塌。而许多老式建筑依然坚挺,城市生命线(包括水管和天然气管道)的设计获得更好改善。

  看到这里,希望我们国家也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地震可能无法避免,但是人民的伤亡损失却可以尽量减少到最小!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7x24H 快讯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
关注我们
微博
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Powered ByZ-Blog.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