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没有户口
3月13日,上海市公安局发布了《上海市常住户口管理规定》,称对出国定居人员也将注销户口,霎时间在海外华人中激起轩然大波。随后,官方又发布一则解读,称目前对“出国定居”的法定内涵尚不明确,因此,现阶段上海公安机关对出国定居人员不注销户口。
尽管事情暂告一段落了,但不少人仍对这样的规定心存余悸,毕竟从古至今,户籍制度就捆绑了许多东西。简单来说,有谁会记得这世界你曾经来过?而在中国,只要你有户口,这个哲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户口能证明你生是哪里人,死是哪里鬼,还决定了你的初始属性,人生难度,户口的强大远超了你的想象。
<<1>>
-没有户口的人在古代
或被称为流民、盗贼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个没有户口的人穿越到古代,就不要奢望有土地了,甚至还会被称为流民,盗贼。
如果他不幸地穿越到了秦朝,还赶上致力于愚民的商鞅变法,那么他就没法自由迁徙了,外出也只能露宿街头。
如果穿越到明清时期,就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没有户籍,没有为朝廷纳税当差,那就连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有,知识改变命运都是不存在的。
最惨不忍睹的是到了唐朝,没有户口的他将被称为“非编户”,也就是贱民,一朝为贱民,终身无出期。贱民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也没有独立的“户口薄”,属于主家的私有财产,地位等同于货物、牲畜,可以买卖。
源远流长,与户籍制相依相伴的其实是“家天下”观念以及“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是正义”的等级分化。
<<2>>
-户籍制度的背后
是不同人间的利益分配-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在1958年才算正式出现。紧接着1963年,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被正式划分,人口流动就受到严格的限制,农村人进城就变难了。
随着时间变迁,尤其是1980年代后户籍制度松动后,农村户口的人可以进城为祖国城镇建设做贡献了,但我们却发现户籍制度中间不但没成为正能量,反而户口成为了一个枷锁,日益表现出来的负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简单来说就是:户籍制度把人和户籍关联在一起,背后实质上附带着不同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就避免不了。
有过亿农民在沿海打工、数以千万计的白领以外来人口的身份生活在大都市,同时还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口,在异地从事工商业,这三类人口在所在城市工作,创造价值、奉献自己,但却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产生种种不便。
人虽然来了,但如果没有本地户口,要享受城里的资源和福利,例如义务教育、医疗保险、买车买房、退休金转移,住房补贴等等,都相当的艰难。在迁徙中繁衍的中国人,往往因为异地的户籍,饱受各种证明的轮番折磨。
比如说说现在的一线城市深圳吧,我在深圳念小学的时候,有深圳户口的同学在小升初考试里不需看成绩,只要有户口就能上,而外地户口的同学则需要达到270分(总分300分)以上才有资格上初中。
在澳大利亚的一家广播电台585AM的一个节目里,一个澳洲“中国通”在谈论“中国户籍”时,给出这样的解释:“户口相当于中国一个县/市里发的护照,在这个县内,你拥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如果你去了其他地区,你就部分失去了这个权利。 你不能享受当地的医疗保险,劳动保险,甚至不能同工同酬,一般报酬比本地低,不能应聘当地的政府雇员,没有选举权欲被选举权。 他们的小孩不能与当地小孩一样去受同等教育,当然小孩也不能参加当地的高考去上大学!因为他们相当于非法移民!”
<<3>>
-中国人为何不能没有户口?-
澳洲不存在户籍概念,所以各个城市发展相对平均,各种资源的分配也比较合理,不会存在国内那种“首都优先”的概念。那把中国的户籍制度说得这么差,为什么不废除呢。
特殊的国情决定特殊的制度。中国尽管面积大,但是人口多,户籍制度的初衷只是为了更加便捷的进行人口统计和管理,但资源、机会、给予能力上的不足,自然就会形成地方保护政策,归根结底来说还是因为城乡差距过大。
随着户籍制度弊端暴露,国家也正推行户籍制度改革。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累计有1亿的农民转为统一的居民户口。
经济学博士周天勇在一次访谈中就说过,要改革,就得禁止一些大城市设置过高的市民化门槛,要清理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和户籍挂钩,而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也要支付户籍改革的成本。
然而结合中国的国情来说,户籍改革并非易事。中国这么多城市里,四五线城市有200多个,而一线城市仅仅4个,对大部分人来说,大城市的户口更是求之不易,这也是为什么上海发布的新规里把大家吓得不轻的原因了。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